大河网

央媒看河南丨新华社关注:勇闯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解码河南“重建科学院”改革

2025-02-11新华社

  撒下一颗创新“种子”,呵护3年多,能长成什么样?2021年10月,面对“不成创新高地,就成发展洼地”的紧迫形势,河南省认准“华山一条路”,重建重振科学院,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3年多来,河南以体制创新助力科技创新,将一家不太起眼的科研事业单位,重塑为开放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突破创新发展瓶颈的特色路径,为中原大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布局创新发展“关键一子”

  1月7日,在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余龙(右四)与团队成员开会研讨项目。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2022年,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余龙在阔别许久后,回到河南省科学院,受聘为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熟悉又焕然一新的平台”让他振奋。

  在省科学院工作35年的研究员陈峡忠对此充分理解。他说,时至2021年,建院60余年的河南省科学院只有16家零散的下属机构,本部位于郑州一处不起眼的小院,“不像省级研究机构,倒像一家作坊”,2021年往前10多年,退休170余人、流失120人,很难招来高层次人才。

  彼时,这里的窘境也是河南科创的缩影。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是河南的特点,但提起科技创新,似乎“矮人一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河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17位,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产出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河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徐彬说,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闯出一条生路、走出一条新路。

  面对“旧力渐弱、新力难生”的困局,2021年秋,河南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重建省科学院成为谋篇布局的“关键一子”。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河南省科学院展厅一角。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河南省科学院科研事业部部长宋晓辉说,当时是以“退一步,进两步”的思路推动改革——先用财政编制“稳预期,聚人气”,事业编制由400多个增加至3000个,给予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引育、项目实施;再用灵活机制激发活力,明确省科学院可自主设立或调整所属研究所、实验室。

  从16家零散的下属机构,到49家阵容强大的研发实体,变化翻天覆地。改革之后,河南省科学院布局集成电路、先进导体材料研究所等研发实体,形成全周期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重回故里,余龙发现小到一台制冰机,大到各类仪器设备,只要科学家有需求,都会被尽快满足。“住房、交通、医疗,方方面面都安排好了,全身心搞研究,没有后顾之忧。”余龙说,“这里的体制机制创新及科研配套政策正迈向一流水平。”

  昔日“门前车马稀”,今日“孔雀中原飞”。“2021年之前,一个院士没有,国家级人才仅有个位数。2021年以来,引进20多个院士团队,招引青年博士(博士后)5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说,“我们的人才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省级科研院第一方阵。”

  “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

  这是1月7日拍摄的河南省科学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河南省科学院8楼一侧,走出电梯,迎面就是一片宽敞的学术角,白色矮桌、灰色沙发,年轻人三五成群在此热烈讨论。

  “以前在老院区,4个会议室长期落灰,现在新院区有13个会议室,但学术讨论太多,还要相互争抢。”抚今追昔,河南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正龙感触颇深。

  热情源自何处?“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的制度保障是核心秘诀。2022年9月1日,《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施行,为一家省级科研机构“量身打造”法规保障,在全国尚属首例。

  “过去是前半年写计划,后半年写总结,能有多少时间搞科研?”科研人员们呼吁,改革就要直击痛点问题。

  “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创制性法规保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宋克兴说。

  改革过程中,河南省科学院获得编制使用、成果转化、经费支出自主权。重大创新项目经费拨付实现直通车,拨付周期由4个月缩短至21天;50万元以下的省级科技项目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

  2022年,专注于碳基复合材料研究的任宣儒被招引到河南后,郑州为其所在团队解决用地问题,河南省科学院提供6000万元的设备采购资金。“过去在高校工作时,买一台几十万元的设备,都要排队很久。”任宣儒说,现在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这种自主权让他感受到改革力度、科创诚意。

  营造了优良科研生态,创新活力被充分激发。3年多来,河南省科学院与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合作启动20余项技术攻关,达成100多项合作协议,在超低损聚合物光波导材料开发、高速跟踪系统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去年9月,河南省科学院获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徐红星承担的“极端光场制造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填补了河南在该类型项目上的空白。

  围绕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抢滩、未来产业破冰,河南布局27家省实验室、55家省产业研究院,以省科学院为核心的中原科技城、以省医学科学院为核心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中原农谷“三足鼎立”、多点开花的科创局面正悄然形成。

  科学家牵手企业家,尝到创新的“甜”

  一只手抓科学家,一只手抓企业家,把这两个“家”放在一起才能产生新质生产力。河南尝到了创新的“甜”。

  地处豫晋交界的焦作市沁阳市,曾因玻璃钢、造纸、皮革等产业风生水起,近年来却因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低,一度发展乏力。

  1月8日,在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焦作同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查看电子加速器系统运行状态。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转机出现于沁阳市与河南省科学院探索“院地合作”发展模式,共建沁阳科创园,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

  3年前,河南省环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田振邦,带领团队组建的河南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落地科创园,搁置多年的环境功能纤维产业化项目3年完成中试,相继有6项实验室成果实现转化,累计收益约5000万元。

  目前,在沁阳科创园,这样的创新团队已超过100个,累计孵化企业50余家,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

  当下,科创格局之变也在推动河南广大企业实现理念之变、视野之变。位于新乡卫辉的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彩印业转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后,投入约1亿元研发经费,开发出安全、环保的功能性聚酯薄膜全新制造工艺,大幅降低成本,成长为功能性聚酯膜材料领域全球三大供应商之一。

  尝到甜头的银金达集团主动融入河南科创体系,建立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先进聚酯材料中试基地,借科学家之力,打通“科技到市场”的创新链条。

  浇水施肥、遮风避雨,科技创新的“种子”日夜生长,逐渐开花结果。2021年至2023年,河南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8%、14.6%,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2024年全省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2%。科创格局之变,正助力河南经济实现动能之变、结构之变。

  文字记者:李俊、张兴军、韩朝阳

  视频记者:杨琳、杨金鑫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孙闻、王黎、刘梦琪、黄小希、孟洁

编辑:谭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