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行走中原大地 触摸发展脉动——河南日报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2月9日,开封市万岁山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武侠城的“仙侠们”正在表演舞蹈,引来游客的阵阵掌声。 邵金忠 摄
□本报记者 金京艺
源头有活水,基层天地宽。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河南日报精心组织策划,百余名编辑记者积极参与其中,将笔触对准基层民生,用镜头定格追梦身影,热情书写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生动展现中原大地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走下去”聆听奋斗足音
除夕,当万千家庭团圆之时,记者走进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国际邮件及电商分拨中心,见证项目建设者们坚守一线,为河南“货通全国”、“买卖全球”、加快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所作的努力。
农历大年初四,记者再访固始港区中心作业区,聆听项目建设者诉说豫南地区“出海”门户的茁壮成长,记录项目建设春节“不打烊”,为构建“中部便捷出海水运大通道”默默奉献。
项目建设不停歇,抢抓全年“开门红”,气象万千的新春图景里,坚守与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
结合“新春走基层”活动,河南日报持续推出“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项目为王·我在超级现场”“我在工地过大年”等系列报道,记录春节期间各行各业建设者们的平凡坚守,生动展示河南聚焦“四高四争先”,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火热实践。
《老厂正更新》《候鸟是我的新年“搭子”》《地下410米的新春步伐》等稿件描绘了各行各业元气满满、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暖心坚守护安宁”特刊将公安民警、医护人员、消防员、外卖小哥等坚守岗位的故事娓娓道来;《难忘的“高光时刻”》《订单多生产忙》《工地上的年味叫“坚守”》等作品,让读者体味平凡中的不凡,收获身边的感动。
最是奋斗动人心。“行走中原大地,见证发展变迁,作为媒体人,讲述河南好故事,传播发展最强音,我们责任在肩,倍感荣幸。”河南日报记者王绿扬说。
“沉下去”感受浓浓年味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河南日报的报道可谓非同“遗”般。
从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热闹非凡,到宝丰马街书会的大舞台;从河南博物院里的非遗展演,到安阳仓巷街“巳巳如意·非遗闹新春”系列活动,河南日报“寻味春节”“非遗里的河南年味儿”等报道,不仅集纳了各项非遗主题活动,还为读者盘点了与春节有关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打铁花、豫剧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更是以“金蛇献福”为视觉中心,凸显“甲骨文春联”,充盈满满文化味。
《焕新消费潮正起》《我愿为回忆买单》《市场红火新意满》等报道,则以有力的事实、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了在政策和活动双轮驱动下,河南新春消费“新风尚”。
从和美家风的传承到社火巡演的精彩,从喜看乡村振兴新气象到不误农时忙春耕,河南日报编辑记者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回家路上的新鲜事儿》《走近这些河南蛇元素》《老手艺秀出“青春范儿”》《小山村“变形记”》等一系列报道,不仅展现了平实务实的文风,更透过精巧的版面设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中原大地欢乐祥和过大年的喜人景象。
“融进去”烹制“新闻大餐”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意。“报、网、端、微、屏”协同发力,全媒呈现、立体传播,也是此次河南日报“新春走基层”报道的一大亮点。
如何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出发,呈现春运期间“流动的中国”大场景?河南日报记者郭北晨、孔昊蹲点只有4人坚守的河南“最小高铁站”拐河北站,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春运背后的温情与感动。
“来河南,总有一款美食适合你”“来河南,总有一处风景吸引你”“来河南,总有一招功夫震撼你”等融媒报道,同步发力内外宣平台,屡登热榜,“总有”系列成为春节期间展现河南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
此外,“清明上河图里的非遗密码”“GlobalTalk漂洋过海的家书”“非遗‘AI’潮年”等一系列有创意、有特色、有传播力的作品,以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河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基层在哪里,群众在哪里,新闻工作者的现场就在哪里。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虽已结束,河南日报编辑记者践行“四力”的脚步却永远在路上。
●“我的新春走基层”记者手记
一
烟火升腾消费暖
□本报记者 曾鸣
去开封万岁山看一场属于河南人的“花车巡游”,到栾川伏牛山滑雪场体验冰雪运动,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蛇年春节,我虽没回豫南老家过年,却也忙得不亦乐乎,带着家人尽享“郑州周边游”。
探访春节文旅消费市场,可以看到,庙会游、主题乐园游、生态休闲游,河南文旅消费市场持续火热。今年春节假期,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117.4万人次,旅游收入305.3亿元。
除了外出游玩,凭借着新春消费券、以旧换新补贴等优惠政策,我“买买买”的消费底气更足,在各大美食广场“逛吃逛吃”,还到商场给自己买了心仪已久的新手机,度过了一个收获满满、新意十足的春节假期。
新春消费季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河南省2025年新春消费季”在春节前一周拉开帷幕,重点围绕消费品以旧换新、网上年货节、老字号嘉年华、新年集市、餐饮美食、商圈促销等6大板块进行,谋划开展专题活动500场以上。春节假期,全省重点监测的零售和餐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营业收入)2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以旧换新是蛇年春节消费市场亮点。春节前,我省启动以旧换新补贴活动,新春购车节、家电年货节等加码促销,以真金白银的优惠助力消费者新年生活“焕新提质”。
此外,消费券的发放进一步点燃了消费市场。春节期间,河南省市县联动发放各类新春消费券超4亿元,用“真金白银”带动直接消费约16亿元。
河南靠着一系列提振扩大消费的举措,稳稳接住了这波春节消费流量。火热年味所带来的旺盛消费,不仅带动经济“开门红”,更有望带动“全年红”。春节渐远,春天已至。不久之后,接棒“年味经济”的“春日经济”即将到来。那时,我省广阔的消费市场将会听到更多春天破土的声音。
二
寻常生活幸福满
□本报记者 于涛
临近中午,何爱花忙着在厨房里切牛肉、腊肉等食材,她的爱人于启峰则在院子里剁着鸡肉和排骨。不一会儿,辣椒炒牛肉、白灼虾等12道菜摆了满满一桌。
春节期间,我走进息县东岳镇乌庙村,记录了村民何爱花家的一顿团圆饭。3个孩子都在城里安家,平日里都忙着自己的事情,遇到这种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刻,何爱花两口子早早就开始准备。
“孩子们回来了,可算是能把我们家里的肉给解决了。”何爱花一边炒菜一边给我指着院子里挂着的肉。在她家的冰箱里,新买的牛肉、羊肉还有很多。
吃饭时间到了。饭桌上,你一言,我一语,聊天之间的小细节见证了何爱花家的幸福,更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意义。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何爱花最大的感受就是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好了,干啥都方便了;于启峰说,在家门口就能有钱赚,过去不敢想;从外地回来的大儿子的评价是,路好,交通方便,村里环境也好,现在变化太大了;何爱花14岁的孙子也说,每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从城里回来住上几天……
不止于此。行走在整个乌庙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有汽车,住的都是近年来盖起的三层新楼,楼里安装了空调、马桶、热水器。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如今,伴随着交通网络延伸、数字基建下沉、公共服务共享,人口双向流动更加频繁,城乡融合正在加速。
从两口之家到祖孙三代12口人,透过何爱花家的幸福生活,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足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共同构成了幸福的社会,也为创造美好未来打下了基础。
三
科技馆里寻年味
□本报记者 师喆
“春节和爸妈来河南省科技馆打卡,居然赢得了限量纪念品,超精致,开心到飞起!#我在河南省科技馆等你来打卡。”今年春节,朋友圈里满是烟火气,有人晒绚烂烟花,有人秀崭新衣衫,有人分享红包惊喜,还有一群人在科技馆里解锁了别样的迎春方式。
曾被一些人视作“高冷去处”的科技馆,正逐渐成为新的“顶流”。
年后上班没两天,我从省科协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河南省内34家科技馆围绕“科技温暖中国年”主题,精心筹备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惠民活动,从除夕到大年初七共接待游客超31万人次,占全国科技馆接待总量300万人次的十分之一。
郑州科技馆全息梦幻剧场带来的《杯弓蛇影梦幻交织》,借助先进光影技术,让观众感受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南阳市科技馆原创科普短剧《饮料王国争霸赛》在寒假面向公众演出,四大高手在奇幻饮料王国展开激烈争霸;焦作市科技馆开展“巳巳如意科普大庙会”主题科普活动,以“科普+庙会”为主线,让青少年儿童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科学的魅力;洛阳市科技馆引进蛇类展出,并举办智趣蛇形互动科普展,让观众了解蛇的相关知识……在科技馆里过大年,不仅是一次对科技魅力的亲身体验,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美妙邂逅。
平常因为采访任务,我每年都要往省科技馆跑个十来趟。与平时逛科技馆更多在学知识、长见识相比,春节期间再踏入科技馆,却完全是另一番感受——心愿墙上,密密麻麻的新年祝福承载着大家对未来的期许;观众服务台前,领取明信片的队伍有序蜿蜒,恰似灵动小蛇;展厅门口,前来打卡集章的观众摩肩接踵,每收集一枚印章,都像是把一份新春福气收入囊中。
在炫酷、好玩、有趣中,不断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文化,让不论男女老幼都愿意去逛逛,是更多人对科技馆的真诚期待。
四
多彩非遗共相传
□本报记者 郭歌
今年春节,我感受到了首个“非遗版”春节的独特魅力,见证了河南文旅市场的热闹繁华与烟火气息。
与往年不同,非遗元素是春节假期绝对的C位。盘鼓、高跷、舞狮,还有来自潮汕地区的英歌舞轮番在景区、庙会热闹上演,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我省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新春文旅活动,游客可以在清明上河园体验拓印木版年画,可以在河南博物院听一场豫剧,可以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欣赏打铁花,可以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穿上汉服在“宫里”过大年……人们在河南各地品尝美食,感受文化,对河南的喜爱展露在每个人的微笑里。
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对河南的夸赞也让我真切体会到那句“老家河南欢迎你”的亲切与诚恳。
假期期间,我计划采写一篇与河南发放文旅消费券相关的稿件,多方问询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受访对象。
为难之时,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篇题为“‘薅’到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只要150元!”的帖子,里边分享了博主领取河南文旅消费券后购买景区门票享受优惠的过程。
这不正是合适的采访对象吗?我一边联系博主,一边翻看帖子下各位网友的评论。一句句“我也‘薅’到了”“这次真的省了不少钱”“没想到过年出去玩还有这好事”,让我为河南文旅的贴心与热情而感到骄傲。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小城和古镇带着一份陌生的亲切感,化作承接记忆、找回年味儿的容器。
在大城市打拼一年的都市精英们回乡就成了“妮儿”和“孩儿”,不再靠冰美式“续命”,而是要来上一碗家门口的胡辣汤;不再满脑子“方案”“策划”“颗粒度”,就想着能和家人朋友在老家玩一玩、逛一逛。
我好像又感受到了小时候的那种年味儿,我很幸运,我记录下了这个美好的新春。
编辑: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