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河南,总有一件国宝打动你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你凝视一件文物时,你是否感受到时间的流转?那不仅仅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更是跨越千年的目光交汇。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人们常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天下名人,中州过半”,这足以说明河南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文明的灿烂程度。
从鲁山仙人洞遗址、汝州旧石器遗址、裴李岗遗址等获重大进展,为东亚人类起源、农业起源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到巩义双槐树、渑池仰韶等遗址的发掘研究深化对中原文明的认识;再到偃师二里头、淮阳时庄、叶县余庄等夏文化遗址研究,以及郑州小双桥遗址、商丘宋国故城、洛阳隋唐城正平坊、开封州桥等发掘的重大发现,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来河南吧,这里总有一件国宝打动你!
淮河古文明笑迎新石器
代表文物:贾湖骨笛
邀你共赏穿“乐”8000年的玄妙古音
万籁俱寂中,族长按向骨笛的第七孔,风声、水声、芦苇声、鹤鸣声共作,高亢的乐声划破夜空,龟甲响铃随着舞蹈的节奏叮当作响,族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祈求年岁丰穰……
一缕笛音,划破8000多年时光。“这支笛子吹起来是什么声音?”2025年的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博物馆里,有人尝试吹奏起一件笛子样式的文创,它以贾湖骨笛为原型,受到了参观者的追捧。
贾湖骨笛笛身多为 20 多厘米长、管径1.1 厘米左右,由丹顶鹤尺骨制作而成,比起现在的笛子要小巧很多,可揣在兜里随身携带,可见主人对它的喜爱程度。
贾湖骨笛
而且丹顶鹤古称仙鹤,有着高雅圣洁的美好寓意,这给骨笛增添了几分仙气。最重要的是,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五声和七声音阶乐器,它的音标达到国际标准钢琴中央C调,神奇的音准让现代人也不禁赞叹。
贾湖骨笛的发现无疑是音乐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初步显现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明的曙光。
“贾湖遗址迄今共出土骨笛近50支,大多为七孔。其中部分骨笛可吹奏出完备的七声音阶,而在此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才有五声音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曾七次主持贾湖遗址发掘工作,1986年,他亲自见证了第一支骨笛的发现过程。贾湖骨笛的发现,有力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的乐器。
但贾湖“之最”,远不止骨笛。贾湖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康国涛细数了贾湖文化缔造的十一个“世界之最”: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酒”、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最早的鼎形器、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
先秦引领华夏文明璀璨篇章
代表文物:莲鹤方壶
邀你共享穿越两千年的青铜绝唱
古人喜欢宴会,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种类花样繁多。士子登科开宴庆祝,富豪大夫宴请宾朋,文人墨客出游雅集,政治图谋掩人耳目也要以宴会为名。
春秋时期的宴会什么样?也许能从这件器物身上看出些端倪,它就是——莲鹤方壶。
《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作为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壶常用在宗庙祭祀、宴享宾客等重大活动。莲鹤方壶体积高大,装饰华美,所以并非普通的盛酒之器,很可能是郑国国君的陈设品,是主人地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莲鹤方壶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莲花怒放,仙鹤欲飞。仔细观察会发现,莲鹤方壶的壶身遍饰蟠龙纹,相互盘绕,有龙首,还有凤首,俯仰不一。中间还点缀有写实的鸟纹和变相的蝉纹等,繁复而精致。
在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曹汉刚看来,莲鹤方壶称得上是“动物纹样的集大成者”。壶身遍饰的蟠龙纹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卷曲龙纹,这种纹样的特点是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
“除了蟠龙纹,兽面纹也是古代青铜器上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曹汉刚告诉记者,商代的兽面纹以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动物的面部特征,尤其突出动物的眼睛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莲鹤方壶除了其卓越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其铸造工艺也堪称春秋时期多范合铸的代表作,因此被专家称为我国“青铜时代的绝唱”。
世说新语看尽魏晋风华风骨
代表文物: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带你领略那份独特而深沉的魏晋风情
一提起魏晋,大家都会想起鲁迅所说的魏晋风度、大沼枕山所说的魏晋风流,还有后世文人常说的魏晋风华、魏晋风骨……
如果说哪个文物可以代表那个风流、洒脱的时代,那一定跳不过它去。
本世纪初,国家文物局分三批公布了共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单,以确保这些“国之重器”的安全。这些珍宝,在各自收藏机构里,无疑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然而,就在这些珍宝中,有一个“委屈包”,在重器林立的河南博物院里常常被人们忽视,成为最容易错过的镇馆之宝,它就是北齐时期的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件白釉加彩瓷器,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瓶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侈口、细长颈、鼓腹、浅圈足,底部向内微凹,颈肩相交处有一道弦纹。瓶身通体施纯正透明白釉,釉色薄而滋润,玻璃质感较强,釉色普遍白中泛黄,有些釉厚处泛青色,腹部一侧施有数道翠绿色彩釉。胎料经过加工淘洗,比较细腻,呈灰白色,胎子外面还施了一层化妆土。
众所周知,唐代陶瓷生产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交相辉映,蔚成中古瓷器之大观。南方青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晚期的越窑,但北方白瓷出现的时间却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白釉绿彩长颈瓶等白釉瓷器的出土,令许多学者相信,北方白瓷的烧造始于北齐。也就是说,以白釉绿彩长颈瓶为代表的这几件瓷器是白瓷“老大哥”。
白釉绿彩长颈瓶造型规整古朴,胎质细白,白釉光润,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此器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以及后世彩瓷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河南博物院,白釉绿彩长颈瓶是那么不起眼,但静静地望着它人们会脱离繁华都市的喧嚣,在魏晋时代的独特韵味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悠然,感受历史的温度,获得文化领悟与心性滋养。
霓裳羽衣舞翩跹繁华如梦盛世大唐
代表文物:武则天金简
带你窥探女王武则天的许愿小纸条
石缝里冒金光?当然不是孙悟空,而是一块金片。1982年,河南登封一农民上山采药,意外发现一块大石缝里隐约冒出金光,他弯腰挖掘,竟挖出一块金片,有人出价10万收购,他却寝食不安。
经鉴定,这是一枚武则天金简。这一发现可谓石破天惊,一代女皇武则天晚年的心路历程被公之于世。
简,是古人在出访时书写自我介绍及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唐以后的历代帝王在祭祀封禅时多有投简的传统,目前我们发现的有铜简、银简、玉简等,金简则为首次发现。
武则天金简上刻双钩楷书63字,大意为:大周国主武曌信奉道教,渴望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命使臣胡超到中岳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代她祭拜,乞求道教中的三官九府为自己祛病赐福,落款为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相当于公元700年7月7日。
原来这是武则天的“许愿小纸条”啊……
武则天金简
“小纸条”中还使用了几个武则天自己创造的汉字:第一个“圀”字,通“国”,寓意“八方来朝”,所以大口框里是“八方”。第二个“曌”字,大家比较熟悉,日月当空,是武则天给自己取的名。第三个通“日”字。《淮南子》称:“日中有金乌。”武则天造字,还真在“O”中间画了一只鸟,成了“日”字。圆形汉字,别具一格,颇具现代美感,即使时尚的现代年轻人也会感到眼前一亮。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执政40余年,在这期间,她曾标新立异地创造了二三十个新字,然而由于晦涩难懂,这些字在她将朝政归于李唐之后便停止了使用。因此,金简中出现的几个武周字具有极其珍贵的断代价值。可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她所遗留下来的文物,除了零星的碑刻大都还埋藏在她和高宗李治的合葬墓——陕西乾陵中。所以,这枚金简是我们目前唯一见到的、与武则天有直接联系的可移动文物,也是认识和研究女皇武则天生平事迹及其晚年思想的宝贵史料。
…… ……
其实,这些不过是河南国宝中的冰山一角,在这里每一个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令人叹服。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共有大大小小博物馆近400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4家,各博物馆藏品丰富,特色鲜明,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和历史脉络。
这样的河南,你还不来吗,快约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来河南感受历史文化魅力,寻找那件打动你的国家宝藏。
编辑:祝萍 审核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