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雨水: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2025-02-19大河网-河南日报

  甲骨文“雨”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东宝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在农耕文明中,雨水节气承载着万物复苏的生命力,更象征着自然对农业生产的馈赠——雨水的丰沛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在《甲骨文合集》中一片编号为12870的甲骨上,刻着这样的一段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段三千多年前的祈雨之问,以“雨”字为关键词,折射出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探求。

  甲骨文中那个由天幕与雨滴构成的象形符号,不仅展现古老文字的肌理,更是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文字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武亚帅介绍,甲骨文“雨”字像雨从天降之形——其上部平直的一横象征苍穹,下方垂落的三至六个点状笔画代表雨滴。在他看来,这种简洁明快的造字思维,诠释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汉字创造原则。

  武亚帅告诉记者,在殷墟卜辞中,“雨”字常与“云”“雷”等气象符号组合出现,构成完整的气象系统。

  “商代甲骨中关于降雨的卜辞达数千条,这个数字背后是农业文明的生存焦虑。”武亚帅说,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宾组卜辞里,有不少“祈雨”的内容。

  甲骨文“”从雨从舞,表示以舞祈雨之意,该字与《周礼》中“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的记载相吻合。

  在殷商时期,雨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是当时社会的根基,雨水则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殷商时期的人们通过祭祀、舞蹈等仪式,祈求上天降下甘霖,滋润大地,让庄稼能够茁壮成长,保障粮食丰收,维持生活的安稳。

  随着时间的推移,“雨”字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演变,在汉字体系中孕育出丰沛的文化意象。“雨”部在《说文解字》中衍生出霝(降雨)、霖(久下不停的雨)、霂(小雨)、霑(润泽)等字,是汉语最富诗意的部首之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笔意,暗含着对雨霁天青的审美观照。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湖吟咏,是对江南烟雨的礼赞。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雨”还常常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它可以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对春光流逝的淡淡惋惜,也可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里的哀伤与惆怅,还可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对春雨滋润万物的赞美与欣喜。

  在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副会长、传统文化学者袁勇看来,这些诗词中的“雨”早已超越了自然现象本身,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情思的重要意象。而这一切情感的溯源,都可以从甲骨文中那个简单的“雨”字找到最初的痕迹。

  文明的连续性,正是汉字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雨水,从远古走来,带着殷商时代的气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编辑:赵地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