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AI不是故事终结者 而是创作加速器

2025-02-19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本次顶端无界文化沙龙,三位顶端年度好书作者对AI创作展开了头脑风暴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玥颖/文 宋亚猛/图

  无界精神推动技术普惠,文化创作的未来亦需打破“边界”。

  第十九场顶端无界文化沙龙在郑州购书中心凯旋店举行,三位顶端年度好书作者展开头脑风暴,共同探讨AI时代下故事创作的新模式。

  AI技术让文化“活”起来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如今AI生成的故事脚本,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故事的追求。当算法的理性与人文的感性交织,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故事更丰盈、文化更鲜活的新纪元。

  在《汉字有话说》作者、影视编剧墨丽看来,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国文脉不断,在于汉字具有非常强大的叙事能力。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把这些汉字读懂了,我们才会对背后的文化理解得更加深刻”。

  AI技术让文化“活”起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如何让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当代观众“对话”?关键仍需依赖人类自身对文化的共鸣。

  《100件河南文物的中国史》作者、河南博物院副研究员王文析表示:“老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能只是一些历史碎片,我们通过向AI提出问题展开联想,就可能通过这些碎片想象出背后的人文故事,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我曾经一直担心我们作家要失业了,但我发现,AI也有它的弱点。”《苏轼的朋友圈》作者郭瑞祥也使用过AI助手,但他发现,AI写出的文章太过华丽,只是在用华丽的语言来掩盖内容上的苍白。郭瑞祥表示,对于非虚构历史写作者来说,主要利用AI来查找资料,它会直接告诉你需要的资料在哪本书或者哪个网站。

  AI的优势在于数据的集成,而写作的核心是创新

  在AI与人类共舞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故事的核心又是否会被技术颠覆呢?

  “AI的优势在于数据的集成和梳理,而写作的核心是创新,并不是复述。”郭瑞祥拿历史类写作来举例子,“若是我们能从书本中看到历史故事中人性的关怀和温暖,例如读懂苏轼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我们就像时空旅行者。”郭瑞祥说:“在创作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把AI收集的数据为我所用,把握住‘创新’那一关键点。”

  “我觉得AI是实现真实性与虚拟化平衡作用的一种工具。我们用虚拟的AI将真实的文物和历史事件展现出来,将文物实体的‘冷媒介’变成传播的‘热媒介’,这是一种很好的互补。”王文析从文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对AI有不同的理解。

  “对世界的深度认知,正是我们人性光芒的闪烁点,这也是人脑区别于电脑最本质的内容。”墨丽建议创作者们主动探索技术的发展,向AI注入人性的光辉。“我们要让AI和手中的笔互相结合起来,书写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