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营业总收入首次破万亿元
2月22日,中关村传来好消息:2024年中关村40家特色产业园营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这是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营收总规模首次破万亿元。
“就在本月,我们园区企业北京锦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GC310注射液刚刚拿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许可。”春节假期后复工第一周,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总经理伍小磊几乎没时间休息,脸上按捺不住喜悦。
开园不到1年,这里已引进1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院士、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和1家瞪羚企业,以及27条1类创新药物研发管线入驻。
记者走进一栋青灰色建筑,园区企业北京五加和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商业化生产线刚刚完成了锦篮基因研发的另一款药物GC1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第二批产品的生产。在4层的质检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这批注射液进行质量检定。
2月12日,北京锦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做注射液的分析检测。新华社记者张漫子 摄
作为园区的“大管家”,伍小磊一见到锦篮基因创始人吴小兵博士,就问起GC310注射液的最新进展。“细胞与基因治疗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新赛道,我们的科技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赛跑,力争新突破。而园区要提供的不只是空间和场地,更重要的是产业资源支持,让企业轻装上阵,为创新药从‘书架’到‘货架’提速。”伍小磊说。
加速奔跑的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是中关村特色产业园锚定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创新活跃、特色鲜明、服务精准、要素齐全、产业集聚,使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成为一张享誉海内外的金字招牌。
“聚集企业5000余家、专业孵化器50余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各产业基金50余支累计规模超过900亿元……”中关村特色产业园一个个屡创新高的数字背后,是服务创新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生的“强磁场”,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不断聚合。
“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营业收入首次破万亿元,不仅表现为入驻企业数量更多了,还体现在企业发展势头更好了。这不仅是单个企业、园区的点状突破,更重要的是创新性产业集群发展能级的全面跃升。”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园区处副处长刘亚军告诉记者。
往北部的中关村软件园走走,园区午后热闹非凡。千方科技、科大讯飞、中科曙光、启明星辰、广联达、软通动力,知名企业带动新兴企业,共同孵化出一批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人、物联网、数据安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
“做长创新链、做强服务链、延长价值链、打通资本链,过去1年中关村软件园持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导入关键创新资源,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人才培养、创新孵化等特色服务,以协同创新的园区产业生态促园区企业快速腾飞。”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爱娜说,园区先后培育出网易有道、万集科技等27家从苗圃到上市的企业,诞生了小桔科技、跟谁学等多家独角兽企业,以及国盾量子等一批掌握有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成为我国软件信息行业智力最密集、创新最活跃、产业最集中、单位经济产出最高的创新区域之一。
图为中关村软件园国际会议中心。(受访者供图)
“产业发展能级的跃升,一方面归功于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源自不断创新的园区运营机制,不断提升的服务精细度,不断完善的专业化运营水平。”刘亚军介绍,专门为硬科技企业搭建的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产业服务平台,显著降低了中关村中小企业研发成本。有针对性引入的科创、金融、市场等资源要素,让“创新雨林”的土壤更加肥沃,吸引越来越多硬科技“种子”入园。
今年,中关村这片创新热土上,还将有一批新的特色园区拔节而起,以枝繁叶茂的“科创森林”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记者张漫子)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