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清静沟遗址发现四重环壕 系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仰韶城址
大河网讯 “清静沟仰韶时期城址共有四重环壕,城址中心由内向外的第三条壕沟内侧发现夯土墙体,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仰韶文化中期版筑城址,为郑州地区首次发现。”“楚湾遗址玉雕蚕蛹及丝绸织物的发现,为中华文明5000年养蚕缫丝提供了新的实证。”……2月23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召开“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21项涵盖主动性考古、基本建设考古、国际合作、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探索与实践等多个方面的新成果赢得了科研机构及高校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清静沟遗址、洛口仓遗址等“新面孔”取得重要新成果
据了解,现场发布的年度成果中,既有新郑裴李岗遗址、巩义双槐树、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等重要遗址的新发现,也有清静沟遗址、洛口仓遗址等大众还较为陌生的“新面孔”取得的重要新成果。
其中,清静沟仰韶遗址南靠嵩山余脉、北望黄河、西依虎牢关,共有四重环壕,现存合围面积约35万平方米。清静沟遗址的重大考古新发现,为揭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期聚落群的空间布局、聚落形态,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隋唐时期漕运发达,在大运河沿线分布有洛口仓、黎阳仓、回洛仓、含嘉仓、太原仓、永丰仓等系列仓窖,其中,黎阳仓、回洛仓、含嘉仓已被发现。作为隋代六大粮仓之一,此次调查勘探的洛口仓,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仓窖数量最多的隋唐时期仓储遗址,为深入研究隋唐时期的漕运史、运河史、交通史和军事史奠定了相关基础,对探索隋唐时期漕运路线上尚未发现的其他仓窖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房址的发现,使我们窥见了楚湾遗址的建筑结构形式;玉雕蚕蛹及丝绸织物的发现,为中华文明 5000 年养蚕缫丝提供了新的实证。”由首都师范大学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的楚湾遗址为仰韶时期三重环壕聚落,主体堆积为仰韶时代中期,发现了大量小口尖底瓶、陶盆、陶钵和鼎等残片,多见彩陶;发现排列有序的成人墓地和未成年人瓮棺墓地;瓮棺组合多见尖底器+器盖、陶盆或鼎,小口尖底瓶多为环形口,截掉口或底,表现出强烈的庙底沟时期风格。
裴李岗、双槐树等“老”遗址有新发现!
“新面孔”的考古发现令人耳目一新,裴李岗、双槐树等“老”遗址的新发现,也令现场专家学者倍感振奋。
2024年,在裴李岗遗址首次发现了人面獠牙、脸谱式人物形象,遗址东部裴李岗文化阶段发现疑似居住类建筑,出土陶塑为研究裴李岗文化原始艺术、思想及与周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出土细石核显示出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存在明显关联;西部墓葬区新发掘多座墓葬,为研究裴李岗文化葬式葬俗及裴李岗遗址聚落布局、居葬关系、人口规模、组织形式等补充了新材料。
据了解,为解决遗址中心区院落之间,院落、祭坛、中心区墓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遗址中心区中南部的堆积状况和功能布局,2024年度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双槐树遗址祭坛东北部、二号院落东部、遗址中南部布方进行发掘。结合以往的发掘收获,可以初步认识到遗址中南部为长期使用的生活区;位于遗址中心区的墓葬二区相较于位于遗址中、外壕之间的墓葬一区的等级更高,且祭坛周边墓葬的墓主人相较于墓区内其他墓葬的主人社会地位更高;遗址目前有两座墓葬随葬石钺并且均与龟甲同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军权与神权的统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本建设与考古发掘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202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建设,在惠济区张砦遗址内发现了丰富的龙山文化晚期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宋代六边形木构井壁的水井,其井圹和木构井壁保存完好,十分罕见;井内出土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木质水桶为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张砦遗址的发掘为综合研究郑州地区该时期聚落形态变迁、考古学文化谱系等主要学术课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对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成果丰硕 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认识
“这些成果中,我最关注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到文明起源等方面,又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取得了新的成果。”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裴李岗遗址新发现有细石器等,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增加了重要证据。
王幼平说,裴李岗遗址新发现的有灰烬、火塘等遗存的周边并没有找到柱洞,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裴李岗遗址标志着最早定居村落的出现,过去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一阶段的房子等建筑类遗迹,此次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在裴李岗阶段还存在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迹类似的灰烬、火塘等遗存。裴李岗遗址的这些新发现从石器技术、栖居形态等方面,把郑州乃至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郑州地区地处中原核心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反映出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张海表示,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清静沟仰韶遗址的发现,“版筑夯土城墙把我国版筑夯土的年代推进到了5000多年前的古国时代早期,这对了解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以及华夏文明起源中的仰韶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张海看来,2024年郑州考古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认识。
张海还提出,考古公众开放探索,把考古成果更快、更全面及时地向公众展示,反映出郑州考古成果的利用和推广;而组建考古队到国外参与国际考古,则反映出郑州考古队伍和业务范围的扩大,“这些新成果令我印象深刻,从各项考古成果中可以看出,郑州考古工作涉及范围广、多学科运用非常全面,反映出郑州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表示,汇报会展现的调查、勘探、发掘及研究工作,为研究中原文明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色和发展进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无论是史前、夏商还是秦汉、隋唐,都有许多重要项目,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魏兴涛说,尤其是在史前仰韶文化中期方面发现的清静沟遗址、在大河村遗址发现的仰韶中期墓地,以及在楚湾遗址获得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它们与双槐树遗址一起,把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性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2024年郑州考古工作除了主动发掘项目还有众多配合基本建设的项目、国际联合考古项目等。我们把2024年主要考古成果进行汇报交流,总结过去、更好地迈向未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裴李岗遗址的重要新收获极大丰富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几次考古发掘的考古资料;新石器时代考古重点围绕仰韶文化阶段社会复杂化进程展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两个大型项目做出郑州的考古贡献;而清静沟遗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全新发现,四重环壕、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夯土墙、大面积居住区等众多重要迹象,使之成为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完整序列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莫韶华 王苑)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