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郑州考古“晒出”2024年成绩单 时代最早、规模最大 郑州发现仰韶大型城址
汇报会现场,考古专家在介绍新发现、新成果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 文/图
2月23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年度考古成果汇报会”在郑州举行,共有21项考古成果参与汇报,涵盖主动性考古、基本建设考古、国际合作、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探索与实践等领域。
郑州首次发现带有四重环壕的仰韶城址
现场发布的年度成果中,既有新郑裴李岗遗址“老朋友”的新进展,也有清静沟遗址等大众较为陌生的“新面孔”取得的新发现。
清静沟遗址南靠嵩山余脉、北望黄河、西依虎牢关,现存合围面积约35万平方米,共有四重环壕。城址中心由内向外的第三条壕沟内侧发现夯土墙体,是目前国内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仰韶文化中期版筑城址,为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张海看来,清静沟遗址的发现将我国版筑夯土的年代推进到了5000多年前的古国时代早期,这对了解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以及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仰韶文化的重要作用有重要意义。
巩义洛口仓是隋唐漕运路线上的一处重要粮仓,是隋代六大粮仓之一,为深入研究隋唐时期的漕运史、运河史、交通史和军事史奠定了相关基础。此次调查勘探的洛口仓,是目前发现的隋唐时期仓储遗址面积最大、仓窖数量最多的,对于探索隋唐时期漕运路线上尚未发现的其他仓窖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楚湾遗址为仰韶时期中期三重环壕聚落,发现了大量小口尖底瓶、陶盆、陶钵和鼎等残片和排列有序的成人墓地和未成年人瓮棺墓地。特别是发现了玉雕蚕蛹及丝绸织物,为中华文明5000年养蚕缫丝提供了新的实证。
惠济区张砦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存
2024年,在裴李岗遗址首次发现了人面獠牙、脸谱式人物形象,出土陶塑为研究裴李岗文化原始艺术、思想及与周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出土细石核显示出与旧石器晚期晚段存在明显关联。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裴李岗遗址细石器的发现,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增加了重要证据。
双槐树遗址也有新发现。考古人员在祭坛东北部、二号院落东部、遗址中南部进行发掘,初步认定遗址中南部为长期使用的生活区,位于遗址中心区的墓葬二区相较于位于遗址中、外壕之间的墓葬一区的等级更高,且祭坛周边墓葬的墓主人相较于墓区内其他墓葬的社会地位更高。特别是有两座墓葬同时发现随葬石钺和龟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军权与神权的统一。
202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济区张砦遗址内发现了丰富的龙山文化晚期至唐宋时期文化遗存,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发现了宋代六边形木构井壁的水井,井内出土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木质水桶,为郑州地区首次发现。张砦遗址的发掘为综合研究郑州地区该时期聚落形态变迁等主要学术课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对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编辑: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