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就业服务如何一站“职”达

2025-02-25大河网-河南日报

春节过后,我省举办的招聘活动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目光。河南日报记者 王向前 摄

2月17日,焦作市解放区的志愿者向求职群众推荐就业信息。李良贵 摄

2月22日,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求职者络绎不绝。李俊生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王向前

  求职者找工作时,不用奔波就能享受到就业服务;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活动时,能在精心准备的专场活动中发现满意的求职者;当求职者和招聘者若不方便参加线下招聘活动,还可以通过线上招聘、直播带岗等途径实现人岗匹配……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以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今年,我省将“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放在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之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服务保障能力如何提升?求职招聘人岗高效匹配如何实现?

  求职招聘各有苦恼

  “找工作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今年春节过后,我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赵志,在参加了3场招聘活动后感慨道。

  在郑州举办的某场2025年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父亲赵先生专程陪孩子从开封赶到现场。两个多小时看下来,赵先生说,此次招聘会主要以保障企业节后复工复产为主,面向全社会求职群体,岗位多集中在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与孩子求职意向不是太相配。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眼下,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存在“就业难”,找到匹配的工作难,而一些用人单位也存在着“招人难”,找到想要的人才也不容易。

  在招聘会上,设摊招才的我省某大型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当天他们收到不少符合条件的求职者简历,但还是感觉有点遗憾,那就是招聘会人气虽高,但精准度不足。“对我们来说,还是具有行业、产业、专业特性的专场招聘会更能高效对接需求。”

  求职、招聘有苦恼,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也有烦恼。郑州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一工作人员说,这几年,尽管他们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了相对完善的就业平台和通道,努力实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精准对接匹配,但就业平台与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还不能将这些平台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高校毕业生是重点就业群体,一旦广大毕业生求职信息和平台对接成功,我们就能快速精准向他们推介招聘信息。他们有了工作后,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一键操作,不再接收信息。”这位工作人员说。

  有效破解就业矛盾

  线下招聘活动是就业服务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就业服务体系作为连接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产业与就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用人主体与劳动者的重要环节,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郑东新区商都路街道创业路社区“乐业小站”,自助终端机设置在显眼位置,政策解读、就业岗位、简历发布、社保查询等多项功能一目了然。求职者点击屏幕,就可浏览按发布时间排序的招聘信息,查看岗位招聘条件,再点击投递简历,快速人脸识别认证或者手机号码认证,一次远程投递简历即可完成。

  “我们附近有8栋写字楼,聚集着2.5万流动人口,青年群体占比高,有大量的用工求职需求,‘乐业小站’可以成为他们的就业服务总枢纽。”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求职者,“乐业小站”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就业的无缝衔接,为企业与各个年龄段人群、灵活就业者之间编织了一张互联互通的信息网,实现高效对接。

  当前,我省人社部门聚焦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以信息化的“广度”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穿针引线”功能,积极开发智慧就业平台。这些平台除了职位搜索、简历投递等功能外,还提供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等服务,多方位满足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然而,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当前一些地方的就业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健全完善的空间。

  “‘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错位,还体现在就业服务能力的滞后。过去就业服务更多是‘信息发布站’,现在亟须向‘职业导航站’转型,提升服务精准度,动态追踪求职群体与企业需求变化,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促进双向精准匹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王长林说。

  构建就业温情服务

  保障好就业基本民生,需要在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上深耕细作。今年,我省继续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将“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放在10项省重点民生实事首位。

  如何办好这项民生实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系统工程,涉及城乡资源如何均衡、就业信息如何畅通、支撑力量如何温情等方面。”王长林说,就当下的就业工作而言,关键在于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关键抓手,通过系统化工作织就高效率的就业服务保障网络,推动实现人岗高效匹配。

  作为人口大省,当前我省需要完善劳动力和人才供需对接匹配机制,畅通劳动力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的渠道,最重要的是“硬件”短板尽快补上。对此,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甄介绍,今年,河南将把持续优化就业服务、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力提升服务效能。

  在就业市场建设方面,推进“1+19+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建设,2025年建成1个省级综合性零工市场、4个市级和50个县级零工市场,新改建2000个零工驿站和4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上下贯通、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就业服务体系,确保城乡劳动者在常住地或户籍地均等享受就业服务。

  在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方面,常态化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全年举办不少于5000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00万个以上,打造“职在河南、职等你来”“岗好豫见你”“郑好有你”等就业服务品牌,帮助劳动者顺利就业。

  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依托我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开发全省“创业地图”,集成政策查询、补贴申领、场地对接等功能,为劳动者提供全方位、便捷化的服务。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就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便捷。

  “让技能培训更精准、技能评价更规范,招聘活动更丰富、就业服务更高效,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贡献人社力量。”李甄说。

编辑:王晓颖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