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之声打开村里娃的快乐之门
2月18日,秦晓乐为巨陵镇中心学校的学生讲解葫芦丝演奏技巧。
河南日报记者 赵大明 文/图
2月18日下午,走进临颍县巨陵镇中心学校六年级一班的教室,40余名学生正在县农村音乐志愿者协会主席秦晓乐的带领下吹奏葫芦丝。从识谱、唱谱到持握规范、演奏技巧,秦晓乐讲得细致,孩子们学得认真。慢慢地,合奏的旋律从一开始的杂乱变得整齐悠扬。
“相比于钢琴、萨克斯和古筝等乐器,葫芦丝价格亲民,学起来也不复杂,能让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秦晓乐介绍。这样的音乐志愿服务,秦晓乐已经坚持了七八年。谈及初衷,秦晓乐的回答干脆而简洁:“开心!”
家风濡染 扎根乡村
今年45岁的秦晓乐,出生于临颍县窝城镇秦庄村,父母为她取这个名字,本是希望她快快乐乐。但这个“乐”字,似乎也注定了她与音乐的缘分。“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秦晓乐回忆,身为教师的父亲不仅教她唱歌,还鼓励她登台表演,甚至为她写歌,鼓励她坚持梦想。
在秦晓乐眼里,父亲多才多艺:除了在村里的学校教语文课,还兼任音乐课教师,村里的宣传队也常请他去拉二胡。她的母亲是位医生,经营着一家诊所。那时候,村里人看病不时赊账,到了年底,面对困难家庭,她的母亲不仅不催债,还特意绕开对方家门,以免对方难堪。
当时农村孩子考艺术类院校难度大,秦晓乐经历了两次高考,才如愿进入漯河师范学校就读音乐教育专业。1999年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市里上班的机会,选择回到窝城镇中心小学做了音乐老师。“我想像父亲一样,帮助农村孩子追求音乐梦想。”她说。
教书之余,她常参加针对农村学校的捐赠活动,发现不少学校缺乏专业音乐老师。2017年,她开始组织开展义务支教。随着队伍逐渐壮大,去年,在县团委的指导下,临颍县农村音乐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秦晓乐担任主席。如今,该协会志愿者的足迹遍及临颍县11个乡镇,教授器乐、声乐等课程,接下来还会增加戏曲、剪纸等项目,惠及更多学校和社区。
不为学技 重在开心
“学习葫芦丝之后,孩子们比原来活泼,笑容也多了。”说起学生精神风貌的变化,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王书华深有感触。她认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乐器演奏本质是“寓乐于教”,学习的过程也是释放天性的过程。
“我和同学都喜欢葫芦丝课,上课前很期待。”12岁的学生刘昊然说。以前,他在家写完作业后喜欢在手机上刷短视频,常被父母批评。现在,他会上网找些葫芦丝演奏的视频看一看,有时还模仿着练一练,反而得到了父母的鼓励。
从六年级到九年级,巨陵镇中心学校有10个班级、390余名学生,即使升学压力较大的九年级,每周也至少上一次音乐课。“每逢期末让学生投票评选最受欢迎的课程,音乐和体育总是排在前面。”校长谷刚强笑言。
谷刚强介绍,以前学校只有一位专职音乐老师,精力和授课范围都有限。随着志愿者的到来,情况得到改观。“掌握一技之长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心情放松和愉悦。”谷刚强说,现在的学生课业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艺术熏陶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音乐打开的不只是快乐之门,还可以通过培养审美感知,改变和塑造人的灵魂。”参加志愿服务的这些年,她发现不少乡村孩子在接受艺术类教育后,从胆怯自卑变得阳光自信,敢于表达真实想法。“一些孩子本来比较内向,与人交流都有困难,后来能主动走上讲台在全班师生面前表演葫芦丝演奏,让人惊喜。”秦晓乐说,为孩子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打好基础,才是最让人欣慰的。
汇聚力量 携手前行
当天,和秦晓乐一起来到巨陵镇中心学校的协会志愿者有四五位。“去年协会刚成立时,注册会员有68人,目前已发展到110多人。”在现场忙前忙后的志愿者郭伟介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退休职工,有的是学校教师,还有的来自艺术爱好者群体。他曾是一名部队文艺兵,现为婚礼主持人。此外,协会还在一些乡镇开设文艺公益培训点,免费为教师提供培训。
“相比于城市,农村的孩子更需要美育。”秦晓乐说,不少年轻的父母在外务工,一些留守儿童在生活照料、亲情陪伴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缺失,“用美育来为他们填补情感空白,使其形成好的习惯和性格,是协会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目标。”
尽管面临公益师资力量不足、资金紧缺等困难,但乡村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始终激励着他们前行。目前,该协会已开展校园公益课堂、亲子互动、才艺表演、中外交流等活动100多场。“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共同努力。”秦晓乐说。
“对我来说,‘农村音乐志愿者协会主席’不仅是一个职务,也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秦晓乐表示,每一个农村学生都是一颗“星星”,她愿意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点亮乡间的“星河”。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