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智能机器人向我们走来

2025-03-31大河网-河南日报

3月20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首次开放日活动现场,人形机器人进行茶艺表演。

3月20日,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首次开放日活动现场展出的人形机器人系列产品。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师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丁然

  今年春晚,抖着手绢跳秧歌的人形机器人,以一段热舞在无数人心中荡起涟漪。随后的两个月来,国产人形机器人持续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关注度不断走高的同时,国家也正以多项政策举措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万众瞩目的未来产业新蓝海;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一时间,无数人对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寄予了无限厚望。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

  会练功夫、会跳舞的人形机器人除了“花式炫技”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具身智能”技术将如何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化”?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多远?河南又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思考人形机器人会练功夫、空翻,然后呢?

  宇树机器人G1出拳、扭腰,720度空中回旋,一连串动作丝滑流畅;“天工”机器人奔跑、爬楼,百级台阶“一口气”不停歇……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不断“进化”,蓄势待发已来到“井喷前夜”。

  然而,每每看到人形机器人的“炫技”和“整活”视频,不少人在大呼有趣和感慨科技进步之余,心里也少不了要嘀咕一句:“这玩意到底有啥用?”

  外行看热闹,而在内行眼里,炫技背后其实是具身智能多维度技术协同的支撑。

  具身智能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指的是将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人,使其成为“会思考的机器人”。如果将大模型视为“有趣的灵魂”,“具身智能”赋能的人形机器人则有了“好看的皮囊”,已在多个领域成为人类的有力助手。

  3月20日,河南省科学院8楼,成立不足半年的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首次开放日活动现场,10余台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各显身手,有的在展示区快速行走,有的忙着倒咖啡、递纸巾,有的实时复原参观者的动作表情……这些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俨然已成为河南新质生产力的“代言人”。

  实验室执行主任李清都介绍,聚焦具身智能的“本体、小脑、大脑”三大核心问题,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攻克了仿生驱动控制、多模态大模型、鲁棒感知交互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传统机器人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目前,实验室研发的机器人在能效比、轻量化、安全性上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例如,我们1.67米高的人形机器人只有30公斤,相比行业水平轻了40%。同时,拥有更好的续航能力。”他以实验室主流产品“行者二号”举例,不同于现在市面上大多数人形机器人,这款人形机器人主要采取了仿人肌腱驱动的方式,尤其是以绳驱技术作为腿部驱动方式,能让机器人重量更轻、力量更强、运动更灵活,在行业中属于首创。

  今年,实验室里将走出1000个“河南人”,他们将走向哪些地方?

  在智能制造领域,实验室开发的通用机器人拆解系统,已经在多个动力电池回收和电子产品自动化拆解领域投入使用,解决了环保和资源回收难题;在智慧农业领域,我们打造的安全实用的农业机器人平台,获得了第三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的“后稷特别奖”,促进了农业的智能化转型;在文创领域,河南卓益得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推出的机器人舞台剧《巨物之城》也正式亮相剧场,推动了机器人与人文艺术的深度融合。

  “这个行业非常‘卷’,但大家的最终目标基本一致,就是为了让机器人能更加像人。”实验室产业转化负责人樊锁钟介绍,实验室的训练区已布置数十台外骨骼数据采集设备,将通过高精度的识别和动作训练,让机器人有自主作业的能力,能够在工业、医疗、服务等不同的垂直领域执行各项具体任务,并辅助人类去完成一些危险、枯燥的工作,为人类减轻负担。

  期待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远吗?

  相较于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工业机器人早已在汽车等制造业领域广泛应用。

  与“固定程序+机械臂”组合的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具身智能”赋能的机器人则是“多模态感知+大脑决策”的迭代,能够解决不少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例如,很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无法靠流水线统一组装,这就需要具有泛化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来“帮忙”,把批量生产的零部件按客户的定制需求组装成产品。而在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更复杂多变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也更具优势,可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完成多种任务。

  从智能制造到商用服务,人形机器人制造正在加速行进。但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形机器人何时才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生活?

  在李清都看来,这个问题要分情况讨论。“短期内,陪伴型、安防型智能机器人将会有所应用。但能够执行更复杂精密操作的机器人,还有相当长的研发路程要走。”

  北京、广东、四川等多地在2025年工作任务中,对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出重点部署;多地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开展投资……放眼全国,各地政府积极出台具身智能产业规划,有望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仍有诸多瓶颈待破解。

  在包括李清都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意味着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研发、应用、落地等方面仍面临一些共同难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如何在攻克技术瓶颈的同时合理控制成本,如何统筹考虑人形机器人推广应用所带来的信息安全及隐私问题……

  不断攻克难题的同时,李清都也带来了好消息。他透露,团队计划于今年7月推出两个新款具身智能机器人。其中一款是具备拟人面部表情的仿人智能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将在文旅、商务接待、家庭陪伴等场景展开应用尝试。另一款则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负载能力,未来将能完成分拣、搬运、流水线作业等工业场景工作。

  “未来每个人都可能需要2台人形机器人,一台代替人工作,另外一台则负责做好生活服务。现在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是我认为未来10年到20年,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他说。

  行动河南机器人产业要“出圈”,咋发力?

  根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到2029年达到750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

  不少专家认为,具身智能产业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业,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河南不能错过这样的机遇。

  实际上,河南在具身智能产业政策已有前瞻性布局。2024年8月,《河南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正式印发。此外,《河南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6年)》《河南省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4—2026年)》也提供了具身智能相关配套的政策保障。

  把人形机器人纳入重点产业链群细分产业链,我省提出力争到2027年,初步建立具身智能产业体系,组建3至5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机构,引进培育5家左右整机生产企业,3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试点应用场景。到2030年,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规划设想正照进现实。2024年,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已“落子”郑州,发力打造全国首个“机器人嵌入式产业小镇”项目。优必选科技副总裁庞建新透露,该项目首批企业已签约入驻,预计今年将集聚40家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企业在小镇落地发展,力争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领先的AI机器人产业园。

  河南为什么能?

  在多位业界人士看来,从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河南人口众多在应用场景、数据采集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同时,河南的区域交通枢纽优势也有助于产业发展。

  在工业基础方面,河南也具备一定优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的研究报告显示,河南省机器人产业拥有重点企业50多家,涵盖整机、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减速器、传感器、轴承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部分产品预期将实现国产化替代。

  放眼未来,政府支持力度正持续加码。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河南将围绕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并聚焦未来产业布局需求,依托龙头企业、创新联合体设立10个重大产业类专项。

  “机器人研发是一个马拉松式的长赛道,不能急于追求短期内的效益。作为研发机构,我们希望能够拥有更加宽松的创业氛围,长期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为河南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提供更优渥的创业土壤。”李清都说。

  短评

  机器人是来抢饭碗的吗

  □于晴

  最近,“机器人抢饭碗”的话题火得一塌糊涂,好多人心里都直打鼓:“机器人越来越牛,以后我们还能有工作吗?”

  说到机器人的厉害之处,它是全年无休的“超级劳模”。像物流仓库里的分拣机器人,能在密密麻麻的货物里快速穿梭,准确找出货品并分类。生产线上组装零件,机械臂能将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要是换成人来干,出错率难免随着劳动时长增加而上升。因此,从事这类重复性高、规律性强的工作,机器人的效率、准确度以及能够承受的劳动强度,人是比不了的。

  AI与机器人应用到千行百业,但所谓机器人和人抢饭碗,并不是一场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善于使用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越是强大的工具,越是需要强大的驾驭能力,即要想驯服“烈马”,就需要更为高超的“骑手”。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在消灭一些旧职业的同时,也创造出大量新行业、大批新就业。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职场将有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就业机会净增7800万个。

  最近,使用AI工具的人越来越多,但使用后会发现,无论是数据分析、方案策划,还是各个领域的知识问答,本质上,都是将已有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再创造。AI浪潮来袭,当需要重复性和精准性的劳动被机器人包揽,当信息收集与再加工可以由AI代替,究竟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仍然有价值?

  尽管AI在许多领域展示了强大的能力,但从0到1的创新仍然离不开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就像那个广为流传的故事——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成就经典力学。一瞬间的顿悟,正是创新所需要的灵感火花,而AI还无法完全复制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AI虽然强大,但它在运行过程中,方向感和目的性还需要人类赋予。人的关键作用就在于,我们需要决定AI应该被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如何使用AI来改善人类生活,以及如何确保AI的发展符合道德和伦理标准。这种能力要求我们具备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的价值和社会需求的敏锐理解。这也很好理解,比如,当AI输出了一段内容或机器人做了一连串动作,究竟是否符合指令要求,最终还需要人类来判断并主导修正和完善过程。

  因此,在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相处,更可能的是人机协同的模式。我们更应该思考的,不是谁把谁的饭碗抢走,而是在人机协同的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性,与机器人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