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湖心讲堂郑州开讲 施一公等专家畅聊人工智能 “个人的感受不能被机器取代”

2025-03-31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施一公

孙立成

张岳

周海宏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文 记者 宋亚猛/图

  3月29日,暮春的郑州刚经历一场倒春寒,室外春寒料峭。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西湖大学湖心讲堂跨越900公里,首次走出杭州,在中原大地播撒科学与艺术的种子。公开课现场座无虚席,求知的热情“点燃”整个会场,一场科学与艺术的二重奏正在上演。

  “AI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这场春季公开课大咖云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孙立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美学家、教育学家周海宏作为本次公开课的湖心贤达,分别带来主题讲座《人工光合——从梦想到现实》《AI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音乐教育》。在湖心讲堂对谈环节,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与西湖大学人工智能领域教授张岳,与两位学者同台交流,漫谈AI语境下科学与艺术的共振交融。

  孙立成用一个接一个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例子,向观众解释其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所做的研究:“平平无奇”的温室气体如何作为元凶影响人类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人类面临的挑战,和科学家们为此所做的工作。

  周海宏围绕“感性素质”这一核心,讨论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案例贴近性强,语言诙谐幽默,会场掌声笑声不断,知识和理念在欢快的气氛中流淌。

  此次对谈环节的主题是“AI语境下的科学与艺术”。对谈现场,施一公称,AI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科学、艺术、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也使用AI帮助理解世界”。

  张岳以更专业宏观的角度告诉大家,可以像电力、机械一样认识人工智能,“它就像一种基础设施,作为我们使用的工具,会给社会带来生产力的改变,能够增加劳动效率,也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

  “人工智能一直向前发展,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可以预见,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可能在工作方式、社会组织上带来较大的改变。张岳说:“从教育角度,除了发展人工智能,还要确保人工智能对人类是安全的、可靠和公平的。”

  人工智能能很大程度取代人类现在拥有的技能和所做的工作吗?

  张岳以自动驾驶举例,当自动驾驶车辆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突发情况,它的反应是立即停下,而作为一个正常人类,会分析突发情况是否有危险,而选择是否继续前进。

  “差异就在人类思维中的因果性,这是人类思维认知里的习惯,总让我们进行推理和假设;而人工智能是通过大量统计的方法来学习。”

  施一公举例:知名人工智能AlphaFold能够预测普通蛋白质的结构等,“这样颠覆性现象的出现,我是非常开心的”。

  施一公在现场说,如果按照以前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研究进程,世界上有相当多的学者需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毕生的精力攻克一个个“山头”。人工智能的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代了大部分学者需要做的工作,大量的时间被解放,学者们可以更精彩地探索以前从来不能想象的科学问题,“只不过,人工智能一直向前发展,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针对音乐领域,周海宏认为,人类始终都会有音乐表演,也会一直有人欣赏,“因为个人的感受不能被机器取代”。

  “AI学习的终究是人类的思想”

  互动环节,记者提问:最近杭州诞生了类似“六小龙”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西湖大学也诞生于杭州,发展也很快,是什么促进了这么多创新体的产生?

  孙立成认为,在西湖大学抑或在杭州,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营造的宽松环境:“这里允许失败。”

  有了好的想法,可以大胆去做,不用顾及太多。孙立成坦言,在做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学校还是政府,会给予鼎力支持,关键时还会雪中送炭。

  施一公借用周海宏关于“感性素质”的发言:“放在杭州这个城市身上很合适,这是一个感性素质很高、审美很好的城市。”

  张岳认同大家对杭州为了留住人才做的一切努力,“重要的一点是,不会打扰你,让你有充足的空间做事,这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帮助了”。

  顶端新闻携手10名创作者,共同参与了此次的湖心讲堂。河南人民政府原参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贺建委说,此次的湖心讲堂,在多学科上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让他感触良多,“活到老学到老,人工智能是新鲜事物,我们要抱着拥抱的姿态去学习、生活”。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世欣说,西湖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值得借鉴,湖心讲堂这样珍贵的授课,希望能多多让河南学子受益。

  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对艺术领域,特别是插画创作有全新的颠覆。创作钢笔画多年的顶端创作者刘炳晗说,尽管AI已经取代不少艺术创作,但AI学习的终究是人类的思想,“就像顶端新闻此次给创作者一个接触最前沿思想和知识的机会,感谢顶端新闻平台,与大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多学科知识的思想碰撞,让我受益匪浅”。

编辑:王晓颖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