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丨“飞”阅60年
大河网讯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前夕,马垒想送给爷爷一件礼物。
这件礼物,实际上是滑翔伞视角下的红旗渠视频。
今年33岁的马垒是一名职业滑翔伞运动员。不同于之前的滑翔,这次滑翔,是要完成爷爷马勤山的一个心愿,也是他的一个心愿。
马垒乘滑翔伞飞越红旗渠。
6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马勤山参与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爆破中一块山石击伤了他的眼睛。如今的马勤山,腿脚不便、记忆衰退,却念叨着想再看看红旗渠。
眼睛不好,那就做他的眼睛;腿脚不好,那就做他的腿脚;记忆不好,那就用视频唤起那些记忆。
佩戴好专业的摄像装备,马垒来到林虑山滑翔基地。助跑,开伞,腾空,滑翔……
山被甩到了身下,云被揽在了怀中。
太行山间,渠水在走水路;天空之上,滑翔伞在走天路。
1500公里的红旗渠有多长?悬停在1200米高空的马垒感慨地说,向左看不到头,向右看不到尾,太行山间的红旗渠,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他经常对体验滑翔运动的游客讲,20世纪60年代,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条件下,林县人靠着一双手,劈开山石,凿出渠道,引来渠水。
老一辈人,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凿出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马垒让爷爷看自己从空中拍摄的红旗渠全貌。
马垒的爷爷和奶奶,便是当年千军万马战太行中普普通通的成员。他们望着手机屏幕,屏幕里的群山间红旗渠正在游走。
马垒明白了,爷爷征服了两座大山:一座山在地上,需要凿穿它,才能引来水;一座山在心里,得有那股不认命的劲儿,才能翻越它、战胜它。
如今,更多像马垒这样的“渠三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红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的外孙任斌强,表演着凌空除险节目,重现当年的英雄壮举;
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常会平,爷爷、外公都是红旗渠的建设者,她从小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长大后,通过十年如一日的讲解,让红旗渠故事“声”入人心。
青年洞前,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研学团打卡拍照。
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红旗渠畔,走进纪念馆中,打卡拍照,驻足沉思:
70多岁的,如来自广州的林少华,敬佩着修渠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60多岁的,如来自成都的廖光麟,体悟着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
30多岁的,如来自吉林的杨巧思,感悟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要在日常工作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参观红旗渠的少年们喊出了力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渠水悠悠,源远流长,在游客们的口口相传下,红旗渠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出品:河南日报社·大河网 河南文明网
鸣谢:安阳市文明办 林州市委宣传部
编辑:陈静 审核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