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在始祖山上、黄河岸边、郑氏三公像前……一场始于云端的寻根之旅

2025-04-0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始祖山中天轩辕阁 炎黄二帝塑像 郑氏三公像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孟月/文 耿毅卓/图

  “原来我们的姓氏背后蕴含着这么多故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我也要去河南追溯自己的姓氏起源。”

  3月31日,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举办。顶端新闻策划发起“来河南,总有一个姓氏牵挂你”三地联动直播,从新郑始祖山、黄河文化公园、荥阳郑氏三公像出发,开启一场“中原寻根之旅”。

  直播期间,共有超50万天南海北的网友云端相聚,在同一个镜头中追溯过往,感受“老家河南”五千年文明凝聚的集体乡愁。

  始祖山上,探寻家的脉络

  郑州新郑市的始祖山,像一部沉默的史书,静静诉说着中华姓氏文化的起源。脚踩着始祖山厚重的泥土,仿佛能感受到脚下是五千年文明的血脉涌动。

  新郑为什么被称为“黄帝故里”?与姓氏文化又有怎样的关系?

  “从历史记载来看,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部落首领,有熊国在新郑,所以新郑是黄帝出生、创业的地方,也就是‘黄帝故里’。”知名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告诉记者,炎黄文化处于中华文明从混沌走向清明的时期,为中华文明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文明创造阶段极具代表性的文化。

  新郑是炎黄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姓氏文化与炎黄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伏羲姓风,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其中黄帝的姬姓繁衍发展最为庞大,后世很多姓氏最早可能都起源于姬姓。姓氏文化是将中华儿女联结在一起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崇拜祖先,每个大家庭都有族谱记载家族起源,往上追溯大多可追到黄帝。

  “中国人数最多的100个大姓中,有70多个出自河南,因此很多人来河南寻根拜祖。”阎铁成表示,中国姓氏的发源形式多样,有的以封国为姓,有的以封地为姓,还有的以祖先尊号为姓,姓氏文化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又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质。

  “大家来黄帝故里寻根,是回望民族的起源,是对民族和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向先祖致敬、从先祖创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再出发的过程。”阎铁成说。

  黄河岸边,浊浪淘尽千年姓

  镜头从苍翠山峦切换到奔腾的黄河岸边。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记者将目光望向身侧的炎黄二帝塑像,此刻面前奔腾的母亲河,孕育了百家姓,滋养了千万代。身后的炎黄二帝塑像,正注视着这条承载着姓氏基因的母亲河。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工作人员何倩表示,炎黄二帝塑像建立在黄河边,是因为在阪泉之战后,炎帝三战皆溃,归顺并依附于黄帝,从此形成华夏民族。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他们当时经常活动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黄河文化与姓氏文化关联紧密。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子随母姓;到父系社会,姓氏主要来自当地地名、国家、官职等,从同姓中分化出不同分支。

  “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很多姓氏从炎黄二帝文化中分流分化出来。黄帝姓姬,是因为出生的地方旁边有姬水河;炎帝姓姜,是因为居住在姜水边。”何倩介绍,从炎帝和黄帝往下,分支出来很多姓氏。其实追溯起来,许多姓氏都与炎黄二帝息息相关。

  除炎黄二帝塑像外,黄河文化公园还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春暖花开时节,很多学生来到公园研学。黄河文化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不同身份、不同居住地的中华儿女紧紧相连,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想到黄河,心中就会涌起一股亲切感和归属感。

  郑氏三公,紫铜铸就的姓氏史诗

  当直播镜头定格在荥阳郑氏三公像前,评论区瞬间被“郑”字刷屏。高达28米的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雕像巍然屹立,仿佛将郑氏先辈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娓娓道来。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史专家陈万卿说,郑国原是姬姓封国,郑氏三公像中,中间站着的宽袍大袖的是郑桓公,佩剑的是郑武公,另一位是郑庄公,他们是郑国开国后的三代君王,创立了辉煌功业,奠定了郑国的基础,因此成为郑氏的代表,为后世所景仰。

  “郑国后来被韩国所灭,百姓原本姓姬,灭国后以国为姓,从此姓郑,这就是‘天下郑氏出荥阳’的由来。”陈万卿说,从汉代到魏晋再到隋唐,荥阳郑氏出了很多人物,是当时的大姓之一。作为郑氏的祖地,荥阳每年都会举办祭祖活动。每年黄帝拜祖大典时,郑氏宗亲也会来荥阳拜祖归宗。

  除郑氏外,还有很多姓氏起源于荥阳。如潘氏、冯氏、段氏……这些姓氏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分支与聚合性。陈万卿表示,人们敬宗慕祖、追根求源,很多看似不相关的姓氏,往历史深处发掘,其实都源于炎黄子孙。

  寻根之旅暂告一段落,然而姓氏文化的涟漪仍在扩散。姓氏寻根、根脉传承、文化认同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集体的乡愁,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编辑:王晓颖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