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精神之渠 永不断流

2025-04-03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版大图:巍巍太行山,绵绵红旗渠(局部)。王景良 摄

本版插图/王伟宾

  核心提示

  巍巍太行激荡壮歌,一渠清水润泽山河。今年,红旗渠迎来通水60周年。这条“人工天河”不仅是水利史上的奇迹,更是一座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六十载斗转星移,红旗渠精神早已融入中原儿女的血脉,化作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磅礴力量。

  从辉县郭亮村村民用铁锤钢钎凿通“绝壁长廊”,到济源水洪池村苗田才带领乡亲肩挑背扛打通“天路”;从漯河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匠心突破技术壁垒,到巩义北庄村杨小周凿山引水改变村民生活;从多氟多集团董事长李世江以创新驱动产业突围,再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将吴祖太烈士献身红旗渠的事迹融入育人体系——中原热土上,一群“不认命、不服输”的奋斗者,用汗水与智慧续写着红旗渠精神的时代篇章。

  时光流逝,精神永恒。本报今天以一组跨越半世纪的奋斗故事,展现红旗渠精神在中原大地的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绝壁变通途 山乡绽新颜

  “那时候全村一条心,党员带头干,老少齐上阵,抡锤打钎、清理石渣,都要出份力。”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代娟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在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郭亮村,一条1250米长、蜿蜒于绝壁上的挂壁公路——郭亮洞,如巨龙般盘踞山腰,将原本与世隔绝的郭亮村与外界相连。

  满山的连翘、桃花争艳,春天的万仙山热闹起来。4月1日,在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核心景点郭亮洞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拍照打卡。

  郭亮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1972年以前,村民出行仅靠一条最窄处0.4米的“天梯”——这是先人在绝壁上凿出的羊肠小道。“那时下山买包盐,都得手脚并用爬两个小时,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崖。”村民申河山回忆说。

  1972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发誓要凿通绝壁。由13位村民组成的“十三壮士”先锋队自带工具、干粮,打响了开凿郭亮洞的第一炮。没有机械、没有测绘工具,村民仅凭钢钎、铁锤和炸药,悬索测量、徒手开凿。“那时候全村一条心,党员带头干,老少齐上阵,抡锤打钎、清理石渣,都要出份力。”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海玉说。历时5年多,郭亮村人打烂4000多把铁锤,耗尽12吨钢钎,硬生生从赤岩中刨出2万多立方米石方,凿出一条长1250米、高5米、宽4米的隧道。

  当年“十三壮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77岁的申新福老人至今记得,1977年5月1日第一辆汽车开进村时的场景:“全村人跑到洞口欢呼,有人激动得哭出声来。”也正是从那天起,郭亮村世代困守山村的命运被改写。

  曾经的“天梯绝路”如今化身“致富通途”,郭亮洞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村民们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发展旅游业。郭亮村全村105户人家,80%经营民宿或特产商铺,户均年收入近20万元。

  凿洞英雄王怀堂的女儿王春莲是较早经营农家乐的村民之一,她家的“明苑楼”农家乐13间客房常年客源不断,院子里的电视机里经常播放着郭亮洞开凿的相关纪录片,“正是这段艰苦奋斗的历史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们也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她说。

  “老辈们受那么大罪,给我们修通了出山路,更给我们铺好了致富路。”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的民宿主理人申焱也感慨,“守着景区挣钱又能顾家,村里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返乡创业。”

  “过去独轮车都推不上山,现在每家平均两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好。”申海玉说,近年来,村里依托万仙山景区和郭亮村作为影视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谋划了修路、架桥、蓄水等一系列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申河山在郭亮洞通车后买的那辆28大杠自行车,如今被他固定在家里的外墙上,当作凿通绝壁的纪念。

  站在郭亮洞观景台远眺,绝壁如削,公路蜿蜒。50多年前,这里响彻的是钢钎凿石的铿锵;今日,这里回荡的是美好生活的欢声笑语。从不畏艰险的凿壁开路到如今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郭亮人用半个世纪的奋斗,续写着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山巅辟大道 通向幸福路

  “河南人讲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前我们修路靠的就是这两种精神,以后我们的发展还要靠这两种精神。”

  □本报记者 王昺南 赵珊珊

  出济源市区,一路向西,便是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脉。3月28日,80岁的苗田才拄着拐杖,来到山脚下。

  “这就是我们村当年修的那条路。”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条宽阔的公路向山上蜿蜒,一头钻进了莽莽丛林。旁边指示牌上,“太行天路”四字十分醒目。

  30多年前,正是这条“天路”,穿透大山阻隔,将山顶的水洪池村与外界连通起来。

  济源思礼镇水洪池村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处,海拔1470米,是我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以前村民出山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条羊肠小路。“每次下山,一个来回两头见星星,常有人摔伤,村里大多数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苗田才回忆。

  闭塞的交通阻挡着小山村通向文明和富裕的脚步。村里种植的山菌,苦于不通电无法烘炕,很多白白沤烂了;生了急病的村民,有的抬到半路就没救了;山外的姑娘,说啥也不愿嫁到这里……

  难道水洪池村的人注定要与世隔绝,子子孙孙穷下去?当时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苗田才强烈意识到:路,已经到了不得不修的时候!没有下山路,全村老小就没有出路!

  然而村里一没钱二没机械,修路简直难如登天。苗田才号召大家:“宁肯苦干,不能苦熬!咱能修一里是一里,几代人接连干,总有修通的那一天。”

  村民们的斗志被点燃,向大山发起挑战。缺人,全村16岁至60岁的48名男劳力全部“服役”;没钱,苗田才拿出多年攒下的盖房钱,76岁的老人崔志文卖掉了自己备的棺木,还有人卖光了圈里的牛羊,有的卖了闺女的嫁妆。

  “没工具,就用最原始的方法,一镢头一镢头挖,自制炸药崩山……”汽车在崇山峻岭间左弯右拐,苗田才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他说,全村70%的人为修路负过伤流过血,村民苗田岐、李中和还献出了生命。

  经过近10年苦战,村民们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啃”出了一条长13.5公里、宽4米的盘山路。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又将路拓宽,将砂石路改成水泥路。

  沿着这条路一直往上,水洪池村就在山巅。这里原始古朴的风貌,如凝结了时光的琥珀一般迷人。不过,与当年的孤寂不同,现在这里人流不断,很是热闹。

  “路通了,一通百通。”老人介绍,如今村里不但生活条件好了,还壮大了中药材产业,建起了育苗基地,新兴的文旅康养产业也已有了雏形。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

  苗田才先后被评为全国“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济源市当代愚公”。水洪池村也成为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并作为村落单馆入驻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河南人讲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前我们修路靠的就是这两种精神,以后我们的发展还要靠这两种精神。”苗田才昏花的眼里恍若有光。

  山风鼓荡,似在回应老人的话。山林渐绿,“太行天路”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攻坚克难题 传承匠人心

  “老一辈修红旗渠,钢钎凿穿太行山;我们搞技术攻关,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产业工人力量。”

  □本报记者 李宗宽 本报通讯员 王涛

  漯河际华三五一五皮革皮鞋有限公司轰鸣的车间里,一身蓝色工装的陈虎正专注地巡检着一台全自动双密度橡胶注射机。“好的工匠就要像红旗渠的石头那样,不仅自身作风要硬,还得和其他部件严丝合缝。”从“抢险队员”到“首席工匠”,陈虎整个职业生涯始终争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历时近10年在太行山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严重缺水的历史难题。20世纪90年代,技校毕业的陈虎带着太行石匠的淳朴进厂,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感召下,攻破一个个重大技术难题。

  1993年,刚进厂的陈虎从外线电工干起,十几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无线电、计算机编程、工业自动化技术等知识,2006年,他成为一名设备维修工。当年,公司斥资千万元引进一台德国全自动双密度橡胶注射机,先进的设备让陈虎充满好奇。

  “设备组装期间,我天天泡在车间,每个模块研究透了,就琢磨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不懂的地方我就问。”陈虎说,但外方工程师一句“这些你们不需要明白”,让他暗下决心,只有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进口设备耗材大,配件昂贵,陈虎针对这些问题挨个立项攻关,进口注射机的冷水循环系统、油泵恒温系统等项目获得成功,每年为公司节省资金七八十万元。此外,他研制的新型继电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进口继电器价格从每只400多元降至百元以内;他牵头完成的质量检测信息网络及数据库建设,让企业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实时监测,每年创造效益100多万元。

  由于业务精湛,陈虎被公司聘任为“设备维修领域首席工匠”,其归纳总结的“总结经验模拟故障简化步骤”的“12字设备检修工作法”更是成为设备维修班的金标准。2014年,陈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通过课题立项、创新创效、名师带徒的形式开展技术攻关。每周五下午,是劳模创新工作室雷打不动的周例会时间,陈虎常叮嘱学员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正是依靠这种力量,工作室成员中11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7人获得技师资格。工作室累计实施技术革新170余项、重大技术革新项目22项,获得国家专利200多项、发明专利9项,为公司节约维修费用、创造效益6300多万元。2023年,陈虎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精神之渠”锻造产业尖兵。际华3515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陈虎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河南省中原大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老一辈修红旗渠,钢钎凿穿太行山;我们搞技术攻关,为高质量发展贡献产业工人力量。”从太行山麓到沙澧河畔,陈虎用自力更生、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32年光阴诠释着新时代红旗渠精神。

  甘泉穿山来 润泽北庄村

  “决不让乡亲们愁水吃,山再硬,也要凿出一条活路来!”

  □本报记者 张建新 康亚飞

  暮春时节,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山涧回荡着清越的凿石声。这不是10多年前开山引水的场景重现,而是民宿匠人在修葺石墙——粗粝的石块上,依稀可见当年开山钢钎留下的凿痕。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太行山腰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千年缺水难题。而数十年后,在217公里之外,面临同样困境的北庄村,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同样开山引水,靠一条916米长的引水隧洞改写了命运轨迹。

  “北庄人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北庄村曾经山高路陡、土地贫瘠,村民世代与缺水抗争。“山后有人没水,山前有水无人”,面对全村“吃水难”的困境,2005年,时任北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小周立下誓言:“决不让乡亲们愁水吃,山再硬,也要凿出一条活路来!”

  历经两年筹备,“移山计划”终于在2007年12月破土动工。杨小周带领村民扛起钢钎铁锤,向大山发起挑战。600多个日夜交替间,村民们在坚硬的山体中一寸寸向前凿进。2009年9月,北庄人终于在巍巍黄家山下凿通了一条高2米、宽2米、长916米的引水隧洞。

  有了引水洞,杨小周继续带领全村人筹款修建了两座储水量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了1万多米的引水管道和通往各组的输水管网,家家户户通水的梦想真正变成了现实。

  这项引水工程,创造了安全生产600天无事故、凿洞916米无偏差、农民开山凿洞新速度三个奇迹,被人们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

  一条隧洞,不仅引来了甘甜的山泉水,也打通了北庄村发展旅游业的通道。他们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红色优势,逐步发展起特色乡村旅游。

  “十几年过去了,看着村子发展越来越好,大伙儿生活越来越美,当年的苦都酿成了蜜。”67岁的杨小周至今仍时常骑行巡查,守护着这条“生命线”。

  “走吧,去瞧瞧村里的新变化!”说罢,杨小周骑上摩托车,沿着新修的旅游环线公路行进,北庄发展的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甘泉入村10多年间,北庄村先后整修了村里通往235省道的道路,开通了一条5米多宽通往引水隧洞的道路,并完成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依托引水工程,北庄村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业,百年石屋变身精品民宿,荒山野岭化作生态果园……曾经的荒山沟壑,如今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看着眼前的喜人变化,杨小周欣慰地说:“我们靠的还是当年修洞的那股精气神!”

  怀抱凌云志 攀登最高峰

  “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红旗渠精神,就是激励我们不断拼搏的精神支柱。”

  □本报记者樊霞姚广强

  在3月26日开幕的上海国际半导体展上,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上的十几种产品颇为亮眼,其中硼同位素、超高纯双氧水和PI剥离液都是新产品。

  “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红旗渠精神,就是激励我们不断拼搏的精神支柱。”75岁的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朗声道。

  围绕氟、硅两个元素,多氟多打造“南北双基地”,分别专注于干电子化学品和湿电子化学品,挖掘在半导体领域的无限可能。

  “7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偶尔还有点童心。”李世江曾这样自我评价。

  正是带着这种始终年轻的心态,李世江以当年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的精神为标杆,一路逆袭,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将多氟多从一家区级小企业发展到全球“隐形冠军”。

  “把任何事做到极致,奇迹就会发生。”带着这样的信念,李世江坚定地踏上依靠科技创新逆天翻盘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世江灵感闪现:如果把磷肥生产的废弃物——氟硅酸当作氟资源,又当如何?当时,“氟硅不分家”是业内公认的发展定式,他的想法属实有点疯狂。

  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攻关后,氟硅酸钠法制取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生产技术问世。

  这项技术颠覆了国内几十年来以战略资源萤石为原料生产冰晶石的传统工艺,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磷肥工业发展的“三废”污染问题,也把“创新基因”刻在多氟多的骨子里。

  2010年5月,多氟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

  是否敢于攻关行业科技最前沿,是企业家告别平庸的风向标。

  21世纪初,李世江了解到,六氟磷酸锂是锂电池电解液的核心材料,国际市场几乎被外国企业垄断,他们断言“中国企业做不了”。

  “一定要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六氟磷酸锂,还要卖到国外去!”尝试和外国企业合作受挫后,李世江誓言铮铮。

  八年磨一剑,霜刃一试寒。研发团队成功制出2克六氟磷酸锂,打破国际技术垄断。2017年,六氟磷酸锂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氟通四海,锂行天下,硅达五洲,硼程万里,智创未来。近年来,多氟多的王牌越来越多——

  在半导体工业领域,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填补国内空白,进入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巨头供应链体系;全省首批工业大模型之一的多氟多“豫鼎安澜”工业安全生产大模型控制中心,AI正重新定义化工安全——通过百万级数据训练,这套系统能将事故预警响应速度提升至80%……

  目前,多氟多已形成氟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能源电池四大业务板块。六氟磷酸锂产销量全球第一,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产销量全国第一。

  “红旗渠精神要代代相传,这也是多氟多的‘传家宝’。”多氟多总经理李云峰说。

  多氟多的LOGO是展翅向上的蓝鸟,喻为志在凌云。如今,这只全球氟材料行业的领头雁,正振翅飞向更高的蓝天。

  渠水奔流处 青春正当时

  “这些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一个年轻人用生命写就的答卷。”

  □本报记者龚砚庆实习生 张子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吴祖太烈士牺牲时年仅27岁,他用青春见证了不朽的红旗渠精神。”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之际,4月1日,“90后”青年秦晨凯向记者展示《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样书时说。这部15万字的著作,还原了“红旗渠牺牲第一人”吴祖太的27载生命轨迹,也让半个世纪前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荡出新的回响。

  “这部作品,是对红旗渠建设者的致敬,更是我们这代年轻人传承红旗渠精神的见证。”秦晨凯讲述了创作这部作品背后的故事。

  今年31岁的秦晨凯自小在林州长大,爷爷就是当年红旗渠的修建者之一,因而他小时候耳边满是红旗渠建设的故事。

  2013年暑假,19岁的秦晨凯在林州古玩市场偶然发现一批修建红旗渠时的资料,素来对历史很感兴趣的他,深深地被吸引了。此后,他经常往古玩、旧货市场跑,又陆续认识了不少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英雄”。

  在他们的讲述里,吴祖太这个名字经常被提及。红旗渠“山碑”上镌刻着81位英雄的名字,排第一位的便是吴祖太,他被称为“红旗渠牺牲第一人”。“大家对吴祖太都非常怀念,他对红旗渠工程的影响非常大。”秦晨凯说。

  老人们的讲述让秦晨凯决定用文字还原这位年轻英雄的人生轨迹,用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

  10多年来,秦晨凯的足迹遍布红旗渠沿线村镇,走访了数十位红旗渠修建的亲历者:在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家中,获赠1960年的工程笔记;在吴祖太母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原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找到其当年手绘的水利图纸;在吴祖太牺牲地王家庄隧道口,听村民在崖壁下回忆他牺牲时的情景……

  2015年冬,秦晨凯带领团队再一次深入林州山区。在海拔千余米的青年洞前,他们遇见了时年82岁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掀起衣襟展示腰间累累疤痕的场景,让这群青年学子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崖当房、石当床”的奋斗精神。“那些伤疤就像留在太行山上的凿痕,无声却令人震撼。”秦晨凯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

  《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披露的细节令人动容:新婚不久的吴祖太把婚房当办公室,连续工作72小时完成关键图纸的绘制;牺牲前三天,他刚修改完隧洞加固方案;整理遗物时,人们发现他口袋里还装着渠线优化草图。“这些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一个年轻人用生命写就的答卷。”秦晨凯说。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是吴祖太的母校,《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这本书也将成为该校“红旗渠精神代代传”校园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红旗渠精神传承不仅停留在纸面,更是实际行动的延续。如今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治水报国的火种正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燃起。学校通过拍摄《巍巍太行铸渠魂》宣传片、《渠边少年》微电影,创作《天河赤子吴祖太》系列文艺作品,以光影艺术重现青春壮歌;组建“天河之声”宣讲团开展巡讲20余场,其中《赓续红旗渠精神》入选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出版专著《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深挖精神内核;每年烈士纪念日组织学生赴吴祖太的家乡原阳举行祭扫活动、开展主题座谈,将技能报国情怀注入实训课堂,让太行崖壁间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流淌成永不干涸的精神长河。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