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穿越60年的精神接力!河南日报“红旗渠通水60周年特刊”走进郑州地铁

2025-04-03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涵清/文 陈崇/图

  2025年4月5日,红旗渠将迎来主干渠通水60周年。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伟大工程,不仅滋养了林州大地,更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弘扬这一宝贵精神,4月3日,河南日报推出“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特刊”,并在郑州地铁4号线七里河站面向乘客免费派发,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的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

  地铁传薪火:方寸报纸载精神

  上午9点20分,派发活动刚刚开始,乘坐地铁上班的市民纷纷驻足展区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赵先生手捧特刊,激动地说:“能充分利用地铁空间来宣传红旗渠精神,我觉得太棒了。红旗渠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学习,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仔细翻阅报纸后,向志愿者询问:“这些报纸我可以多拿两份吗?一份收藏起来,一份给我的学生们传阅学习。”赵先生表示,下一步他计划带领学生们实地探访红旗渠,让他们亲身感受前人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

  “这不是青年洞吗?我去过!”一位热心市民指着报纸上的照片,主动向志愿者索要特刊。她感慨道:“俺十来岁就听说红旗渠的故事,那时候唱红歌,讲红旗渠、焦裕禄……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学起来,传承下去。”她的话语引起周围乘客的共鸣,不少人纷纷接过报纸,认真阅读。

  青春映太行:少年当继凌云志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学生李育聪刚从红旗渠采风归来,他接过报纸后告诉记者:“红旗渠从太行山蜿蜒一千多公里,当年修渠太不容易了。”他表示,作为青年人,更应该学习红旗渠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激励我们不躺平、不懈怠,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

  站台等车间隙,市民程先生摊开报纸,给四岁的女儿讲述红旗渠的历史。他说,女儿曾在电视上看到红旗渠,好奇地问:“为什么山上会有河流?”程先生说:“我正打算带她去实地看看,让她亲身感受红旗渠的壮观,这样她对老一辈自力更生的精神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丹心照渠水:志愿接力话传承

  “参加这次‘红旗渠特刊’派送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郑州轨道交通公司七里河站工作人员宋亚茹一边分发报纸,一边对记者说,“它能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精神,传承先辈们迎难而上的斗志。”她坦言,过去对红旗渠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但通过这次活动,她深入了解到红旗渠建设中的感人事迹,“红旗渠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丰碑。”

  活动现场,许多乘客拿到报纸后立即驻足阅读,有的甚至在地铁车厢里继续翻阅。一位老年乘客感慨:“红旗渠精神是咱们河南的骄傲,也是国家的财富,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另一位年轻乘客则表示:“以前只知道红旗渠是个景点,今天看了报纸才知道背后的故事如此震撼。”

  天河润千秋:精神长流励今人

  红旗渠始建于1960年,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腰凿出一条1500多公里的河渠,解决了当地严重缺水的困境。60年来,红旗渠不仅创造了人间奇迹,更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河南日报此次推出的“红旗渠通水60周年特刊”,通过翔实的史料、生动的事迹和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现了红旗渠的建设历程和精神内涵。特刊派发活动选择在地铁站举行,旨在让繁忙的都市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一精神力量。

  从地铁乘客的踊跃参与,到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从青年学子的深刻感悟,到家长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红旗渠精神正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60年沧桑巨变,红旗渠依旧奔流不息;60年岁月流转,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新时代、新征程,红旗渠精神将继续激励亿万中华儿女攻坚克难、团结奋斗。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