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山河永固 英雄不朽

2025-04-05大河网-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饱含着人们对先人的追思与缅怀,这种情怀深深烙印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回溯往昔,在那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里,无数英勇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的名字,成为永恒的丰碑。近日,本报记者走访多位烈士后人、红色文化传承人,与读者一起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把抗联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报记者 徐东坡

  “一片冰天雪地里,抗联战士没吃没穿,还在坚持抗日,直至弹尽粮绝……”一段视频里,两个孩子在郑州烈士陵园中原英烈纪念馆杨靖宇展厅内,认真地听抗日英烈杨靖宇的故事。

  视频中的讲述者是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4月4日下午,在马继民郑州市二七区的家中,他拿出手机让记者看了一段视频,他说:“这是我清明节前带着家人去烈士陵园时拍的,既是祭祖,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杨靖宇将军最小的孙子,马继民对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后来又到爷爷战斗过的地方,对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坚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多的崇敬。”马继民说。

  2005年,马继民被聘为吉林省靖宇县县长顾问,后又担任靖宇县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会会长。在这期间,他重走抗联路,几乎走遍了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

  “东北的冬天,草都被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根本找不到吃的。1940年,日军加大‘讨伐’力度,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爷爷和抗联将士们几乎弹尽粮绝,只好找老树皮充饥,他们先把外面的老皮刮掉,再把里面的嫩皮一片一片地削下来,放在嘴里嚼。”马继民说,在那种情况下,生存都如此困难,可想坚持抗日有多艰难。

  “后来发现的一份日军档案显示,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杨靖宇牺牲前的100天里,打了47场战斗。”马继民说,面对敌人的铁壁合围,有村民劝他投降,他却说“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正是这份坚如磐石的救国信念,让他坚持到生命最后一息。

  在马继民的家里,有一块桦树皮。他说:“这是爷爷的战友从爷爷牺牲的地方带回来的,我们家当作传家宝珍藏着,时刻提醒后辈爱国敬业,对得起烈士后人这个称谓。”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继民说,多年来,他奔走于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间,讲述杨靖宇的故事,宣讲东北抗联精神。

  “这是开封市集英中学的聘书,我已经被聘为多个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马继民笑着说,“这个月我就退休了,有了更多时间,我要把抗联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一座烈士墓背后的接力守护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清明节前夕,信阳市浉河区李家寨镇台子畈村旁小冲山上草木葱茏,半山腰处有一座用水泥砌成的坟墓,这里是抗日烈士、新四军第五师45团政委李福太的长眠之地。

  3月28日,年近七旬的信阳市退休干部李建设,同烈士守墓人、台子畈村村民周元义一起,带上花圈和祭品,再次来到这里,为李福太烈士扫墓。

  “每年清明我都会来这里,已经有15年了。国家强大了,不能忘记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摆上一杯酒,李建设动情地说。

  1910年出生的李福太是四川成都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41年,李福太、周明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跟随李先念从延安奔赴抗日前线,先后在确山竹沟、信阳四望山、湖北大悟抗击日寇。1942年,在一次对日作战中,李福太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当地医院将他秘密安葬于台子畈村的小冲山下,没立墓碑。周明因要随部队转战抗日前线,便含泪将年仅3岁的儿子寄养在当地一户农民家中。

  “我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带我给烈士扫墓。”年逾花甲的周元义说,当时他家和新四军走得很近,知道这里埋的是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

  20世纪60年代,因山下要修水塘,当地村民就将李福太的坟墓迁到山上,周元义的家人始终精心守护着。

  “父亲临终前还嘱咐守好烈士墓,我们却一直不知烈士是谁。”周元义说,直到2010年烈士亲人前来寻找新四军烈士墓,他才了解到了烈士的一些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周明生活在湖北红安县,但她始终挂念着长眠河南的丈夫李福太,苦于一直没找到他的墓地。2008年,李建设到红安县开展红色摄影创作时,专程看望了老红军周明。了解情况后,他立即表示愿意帮助寻找李福太的墓地。经多方寻找,2010年,李建设和97岁的周明来到李福太的墓前。

  “当时老人家抑制不住思念之情,泪流不止。”李建设说,“临走时,她感激地说‘我们全家忘不了你们,信阳老区人民真好’!”

  从此,每年清明节,李建设都会来这里扫墓。当地政府对李福太烈士墓作了修缮,这里也成为李家寨镇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单位、学校前来缅怀祭奠。

  “英烈应当永远被铭记。只要走得动,我每年都会来扫墓,把英烈的事迹讲下去。”李建设说。

  搭起与英雄对话的时空隧道

  □本报记者 刘宏冰

  巍巍青山埋忠骨,春来百花祭英魂。4月2日清晨,商城县金刚台脚下,伏山乡七里山村新塘湾的村前山后,油菜花黄、杜鹃花红、兰草花香……

  抗日英雄赵崇德故居前,如几年前迎接英雄83年后魂归故里一样,人们再次聚会,共同见证赵崇德故居对外开放。

  赵崇德,1914年出生于河南商城县,1930年投身革命,随红军南征北战。1937年10月19日凌晨,时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3营营长的赵崇德,率队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敌机24架,撤退时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23岁的他将自己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太行山脉。2020年6月底,赵崇德从千里之外的太行山区归葬故里。

  英雄壮举,感天动地。民政部2014年9月1日公布首批抗日战争中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赵崇德名字排在第39位。彭德怀元帅曾给予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的高度评价。

  为了致敬英雄、缅怀先烈,赵崇德故居对外开放的时间定于2025年4月2日10时19分。

  赵崇德故居被修缮一新,展陈设计以“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为主题,通过“踊跃参军征战鄂豫皖”“紧跟党走风雪长征路”“抵抗日寇血洒阳明堡”“忠肝赤胆魂归大别山”4个展厅,复原历史场景、陈列珍贵史料、讲述英雄故事,全面展示赵崇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这里承载着英雄少年时代的成长足迹,记录着革命火种最初的萌发,英雄故居的对外开放,为我们搭建起一座与英雄对话的时空隧道,助力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要阵地。”商城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涛说。

  当日,汪桥镇中心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唐玉龙与几位党员教师一起,带着20名少先队员,专程来祭扫赵崇德烈士墓后,又来到英雄故居,细细观看展陈,倾听英雄故事。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奋斗是最深的致敬。”伏山乡党委书记王德全表示,家乡人民将以英雄赵崇德为榜样,赓续大别山精神,汲取红色力量,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努力把英雄家乡建设得更好,让家乡人民生活得更好。

  烈士后代跨省祭英灵

  失联90载亲人再相聚

  本报讯(记者 孟向东 通讯员 郭亚楠)4月3日,清明节前夕,在方城县红二十五军战斗纪念地,胡九福烈士家属及家乡代表缓步走上烈士陵园台阶,来到胡九福烈士的墓碑前,祭拜自己的先辈。

  在胡九福烈士牺牲之后的90年时光里,方城县从未停止过对烈士家乡的寻找,而胡九福远在安徽的家属也从未停止过对烈士下落的寻找。2024年4月3日,本报发布了替牺牲在长征路上90年的红二十五军烈士胡九福寻找家乡的文字和视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24年4月6日,胡九福的家乡找到了,就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豹迹岩村。

  胡九福烈士家属奔赴方城县祭扫同时,心里揣着一片感激之情。“今天我们过来,是怀着感恩的目的,一是感激当地政府对我爷爷的关心;二是感激河南日报帮助我们宣传报道,让我爷爷找到了家乡,我们非常感谢!”胡九福烈士的孙子胡勋修说。

  循着革命先辈浸润过鲜血的红色土地一路走过,尽管耳边听不到战火纷飞里的枪声,但走进方城县红二十五军战斗纪念地烈士史料展示厅,胡九福烈士家属能感受到方城人对革命烈士的崇敬。

  方城县和安徽省金寨县虽相隔数百公里,但隔不断故乡人对胡九福烈士的思念之情。如今,90年之久的寻亲梦圆,使得胡九福烈士与家人在方城得以“相聚”,也让英烈的故事得以世代相传,激励大家在回首中铭记历史,在缅怀中坚定信仰,让英烈精神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修缮好、整理好烈士的遗迹和烈士陵园,让后人从中学到英烈的精神,把英烈精神传承好,把英烈的事迹宣传好。”方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用脚步丈量信仰

  赓续红色血脉

  本报讯(记者 赵振杰 代娟)清明祭英烈,丰碑励青春。4月3日,清明节前夕,获嘉县第一中学举行祭扫革命烈士陵园远足活动,用脚步丈量信仰、赓续红色血脉。自2020年首次活动以来,这条“信仰之路”已成为该校学生们的青春印记。

  “最好的教育应是亲身经历。我们这次想去祭奠100多年前出生在获嘉县楼村的革命先烈——许冠英。”早上7点10分,获嘉一中高一年级的师生踏上了清明远足征程,前往5公里外的获嘉县烈士陵园。

  1937年10月,中共新辉获中心县委成立,时年24岁的许冠英就是三位核心成员之一。1942年,许冠英随部队在山东巨野反“扫荡”作战中与日军遭遇奋勇杀敌,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被安葬在获嘉县烈士陵园。2015年,许冠英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这次徒步带给我的不光是身体的考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磨炼,让我们不要忘记革命先烈,铭记他们走过的路。”学生职昀庭说。

  1个多小时后,师生们到达获嘉县烈士陵园,300余座烈士墓静静地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学生们通过聆听英雄先烈故事,擦拭烈士墓碑等方式缅怀英烈。大家一致表示,这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承载着满满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既缅怀先烈,又磨炼意志,今后要传承好红色基因,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奉献力量。

  “吾辈青年,应该珍惜时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不辜负烈士们的期望。”学生郭博康说。

  “只有尊重英雄不忘英雄,才能继往开来创造伟大事业。我们希望通过徒步祭扫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获嘉县第一中学校长景广星说。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