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千年根脉深 黄陵古柏文脉长
大河网讯 春日的阳光下,黄陵县的桥山古柏林中,一株株苍劲挺拔的古柏舒展着虬枝,仿佛在诉说着五千年的沧桑与辉煌。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仅有5株,且全部生长于陕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其中,黄帝手植柏、保生柏和老君柏三株“绿色文物”更是扎根于黄陵县这片拥有厚重历史的土地。
4月4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市黄陵县,在千年古柏的年轮里触摸历史回响,看当地如何让“绿色文脉”薪火相传。
古柏苍苍:文明根脉的永恒见证
黄帝陵文化园区内,一株巍然屹立的侧柏吸引了无数目光。这株根植于此的黄帝手植柏已有5000余岁高龄,相传是轩辕黄帝定居桥山后亲手栽植,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萌芽与发展。
“黄帝手植柏之所以能跨越千年风雨依然生机盎然,既得益于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基因,更离不开历代先民的精心呵护。”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如是说。如今,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古柏保护已进入精准化、科学化阶段。通过根系土壤改良、病虫害智能监测、树木雷达全方位扫描等先进技术,这株古老的侧柏根系更加发达,树冠愈发繁茂,各项植物学指标均显示其生长状况稳定向好。
文物搬迁:守护绿色的智慧抉择
距黄陵县城20余公里,另一棵“明星古树”老君柏也正焕发新生。黄陵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田鹏飞向记者介绍,这株同样拥有数千年树龄的古柏,曾面临因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消失的危机。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果断决策,为其实施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迁徙”。
搬迁工程并非简单的物理移动,而是融合了生态学、植物学等多学科智慧的系统工程。搬迁后,专家团队为老君柏制定了长达五年的精心养护计划:叶面施肥补充营养,改良土壤增强活力,加装保湿加湿喷雾系统维持湿度,复壮孔灌施营养液促进生长……令人欣慰的是,老君柏不仅成功适应了新环境,还与一同搬迁的杨树、槐树等“老伙伴”共同构建了新的生态群落,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科学管护:构建古树保护新范式
如今的桥山之上,保存着全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柏树群,8.3万余株古柏在此生生不息,其中树龄超千年的便有3万余株。为守护这些“绿色的国宝”,黄陵县组建了一支72人的专职管护队伍,他们如同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绿色瑰宝。
“古树保护没有淡季旺季之分,全年都是防火戒严期。”护林员刘斌说。这支队伍不仅要防范火灾,还要做好防盗、防虫、防病、防老化等工作。对于10株特级、37株一级古树,采取“一树一队伍”的专属养护模式;对于其余183株二、三级古树名木,则建立“一树一档”的个性化管理方案,结合县、镇、村三级林长制考核,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即便是偏远林区的古树群,也通过无人机监测与护林员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全方位保护。
自2025年4月1日起,《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针对桥山古柏群的保护,《条例》明确规定,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应对古柏群制定保护和养护管理制度,加强科学监测,做好安全防护,落实日常养护责任。这一系列举措,为古柏的永续传承提供了坚实保障。
古树名木是“活着的文物”,它们静默伫立,却记录着时光的印记,见证着文明的进程。在陕西黄陵,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柏不仅是自然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通过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些千年古柏将继续焕发生机,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繁荣昌盛。(刘远)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