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Global Talk丨从“生命渠”到“生态渠”:红旗渠通水60年后的世界回响

2025-04-05大河网

大河网讯 沿着红旗渠风景区内的阶梯拾级而上,目光所至之处是高耸险峻的绝壁,山岩的纹理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行至栏杆处,凭栏远眺,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向远方无尽延展。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面对眼前的巍峨山脉,来自喀麦隆的在豫留学生罗纳德(DOUSSIE NGAME RONALD)表示,难以想象,60年前,这里的人们如何以血肉之躯做出劈山引水的壮举、在悬崖上凿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今天,这条红旗渠又如何滋养出“绿水青山”的生态景观?

红旗渠风景区。

红旗渠纪念馆内,讲解员路双歌指向一张黑白照片,向罗纳德讲道:“20世纪60年代,10万开山者历时10年,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罗纳德的目光顺着她所指的方向望去,照片里,太行绝壁上,民工们腰缠草绳,身体悬于半空撬石作业,而他们的脚下便是深达百米的陡峭山谷。  

震撼于眼前所见,罗纳德在馆内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前驻足:没有重型机械,民工们仅凭钢钎、铁锤、麻绳和炸药等传统的简单工具,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

展示墙上,一张泛黄的《引漳入林动员令》放大在每个人的眼前。透过纸张,“自力更生”的决心穿越岁月,直抵人心。“没有现代仪器,他们用脸盆制作的简易水平仪测水平;缺炸药,就用硝铵、锯末等炒制。”罗纳德不禁感慨,“如今,我们可以用扫描仪将测量精度精确到毫米,但我们又该如何衡量那些曾系于麻绳和人们双手中的勇气呢?”  

罗纳德。

“当年这里的人,是用命换水。”当纪念馆内的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现场照片中的10多岁少年张买江同面前精神矍铄的老人重叠在一起,罗纳德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有了真切实感。

“1960年,红旗渠动工时,林州十年九旱的困境已让百姓濒临绝境。同年4月,我的父亲在一次放炮作业中不幸牺牲。1961年正月,我来到修渠工地上,替已故的父亲继续完成修渠的愿望。”修渠劳模张买江向罗纳德回忆起往昔。那时,少年的他抡起铁锤,在太行山上一干就是九年。  

“如今,红旗渠早已从我们林州的传家之宝变成了世界的传家之宝。”张买江告诉罗纳德,红旗渠修成后,这里的一切都活了:土地种水稻,荒山变果园,整个生态环境焕然一新。而红旗渠的建成,靠的是一双手、两个肩膀,以及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如今,红旗渠精神也早已跨越地域界限,成为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条曾被写进中国教科书的“人工天河”,如今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绿色样本。1974年,赞比亚时任总统卡翁达来到了红旗渠,发出“建议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来看看红旗渠”的感慨之语;联合国前工委主席迪曼在参观后曾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不对,红旗渠应列为第八。”

罗纳德(左)和修渠劳模张买江(右)。

“过去石头缝里种不出粮,现在‘石头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在林州黄华镇庙荒村,村民刘明生笑着带罗纳德走进自家农家乐庭院。

红旗渠水从门前潺潺流过,院角的桃树斜伸出粉白的花枝。这个曾经“石头遍地”的穷山村,如今成了“河南最美乡村”。渠畔人家民俗街、皂荚树广场、台地景观……2016年起,依托红旗渠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庙荒村合理开发利用,开办了许多民俗项目,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庙荒村。

“村里开办民宿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近处,河南本地游客趁着周末闲暇到此游玩;远处,来自东北、内蒙古、新疆的客人跨越千山万水慕名而来。甚至不少外宾也前来参观旅游。就拿去年暑期来说,就有来自捷克、越南、朝鲜等国的游客,感受村子的别样风情 。”同罗纳德的交谈中,张明生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幸福微笑。“红旗渠可以说是我们林州的幸福渠。”他说。

据相关资料显示,现今,庙荒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7000元增加到22000元,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为水所困的土地,如今正因水而兴。

庙荒村村民张明生(左)和罗纳德(右)。

“这些60年前的‘可持续智慧’,正是非洲需要的答案!”罗纳德说。而这样的智慧,中国没有独享,还将它传递到了许多国家。“比如我们国家的杜阿拉供水工程。我还记得当时《喀麦隆论坛报》在报道中反复提及‘杜阿拉人迎来新时代’,‘缺水’、‘限量供水’之类的词汇永远留在故纸堆。”

喀麦隆拉格都水电站、麦洛维大坝……如今,中国以先进技术为基石,怀揣着对国际合作的满腔热忱,积极开展水利援建工作,成果跨越万水千山,展现出助力全球发展的磅礴水利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书写着中国水利的壮丽篇章。

喀麦隆杜阿拉水厂项目。(图片来源:中地海外水务有限公司官网)

“这渠是活的。”罗纳德说。从“生命渠”到“生态渠”,红旗渠的故事越来越生动。当非洲青年在红旗渠畔寻找破解旱魃的密钥,当中国新一代工匠带着坚韧走向世界,这条人工天河正以新的姿态,续写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对话。(周金淼 童林 王玺)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