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利 润中原丨引江济淮润良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燕
“以前咱们村浇地得掐着时辰排队,三更半夜摸黑等水是常事,现在长江水顺着新渠哗啦啦涌到田垄边,就跟拧开自家水龙头一样方便!”4月3日,春日的阳光下,家住永城市马牧镇的李德福倚着崭新的灌溉闸门,望着汩汩清流在青石渠中奔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引江济淮(永城段)配套工程已全线通水。根据规划,到2030年,永城市受水区年供水量将达1.53亿立方米,到2040年跃升至1.87亿立方米。
作为连接长江水源与永城市民“水龙头”的核心枢纽,引江济淮入永30万吨/日水厂原水泵站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先恒介绍,在引江济淮(永城段)工程的宏伟蓝图中,该项目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泵站配备了4台高效水泵,设计供水能力30万吨/日。未来,跨越千里的长江水,将在此经过一系列精密的处理转化流程,最终润泽永城大地。
在灌区建设方面,永城市以引江济淮(永城段)配套工程为重点,将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通过灌区改造,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站在田埂上远眺,永城大地的肌理正被重新勾勒:208万亩耕地中,90%已蝶变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田,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6亿斤以上。2025年,永城市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36万亩高标准农田,涉及陈集镇、高庄镇、侯岭街道等18个乡镇(街道)。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针对田间积水和电力配套滞后等问题,当地采取了系统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和河道治理,有效解决了田间积水问题,确保了水流通畅。同时,建立“一长两员”制度,明确每眼机井的责任人,并标注联系电话,实现了电力设施的长效运行和及时维护。2024年排查整改后,全市所有机井均能达到“井出水、泵可用、电连通”的状态。
水系连通工程是永城市水利建设的又一亮点。双桥镇过去因沟渠淤塞,每逢雨季田间积水难以排出。如今,在地表之下,双桥镇去年疏通的202公里沟渠如同苏醒的水龙,1200节涵管编织成隐形的地下网络,让“肠梗阻”变成“高速路”。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沟河的治理,整体进度达100%。通过疏浚沟渠、打通堵点,永城市构建了“市有规划、乡村有图”的水网连通体系,实现了田间干、支、斗、农、毛五级沟渠互连互通。
“水利建设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永城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建设改造和水系连通工程,全面提升水利保障抗旱、排涝、农业稳产能力,为永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水的问题不解决,心里总是不踏实。现在好了,政府把水利工程搞得这么好,往后的日子,就像这地里的庄稼,充满希望!”李德福抓了把湿润的泥土在掌心揉搓,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