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虬问道五千年 年轮里的中国式浪漫
大河网讯 当春风掠过秦岭北麓,两株承载华夏文明密码的古树正舒展新绿。楼观台宗圣宫的银杏古树与洛南页山的“龙凤柏”犹如镶嵌在秦岭山水的翡翠印章,将三千年前《诗经》里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化作可触可感的生命图腾。4月5日至6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循着树的年轮,在终南秘境与洛水之滨展开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
楼观台密码:凝固的周秦月光
在西安市周至宗圣宫遗址,编号“陕A0001”的老子手植银杏正以2600年的年轮撰写生态史诗。这株被称作“活文物”的古树,其根系深扎秦岭岩层,枝干虬曲如篆书笔锋,春芽萌发时仿佛在重现《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意境。
记者了解到,陕西全省现存古树名木72.7万余株,楼观台古树群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已启动基因保存计划。“守护古树就是守护文明DNA。我每天都被这株古树滋养、疗愈。”西安曲江终南古楼观景区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穆骊虹认为,楼观台古树群串联起从周秦文明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时空轴线,其保护实践为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样本。
“我们建立了包含三维建模、病虫害预警、微环境监测在内的数字化保护系统。”楼观台宗圣宫遗址讲解员薛青竹介绍,针对每株古树的生长特性,团队研发了个性化复壮方案。银杏树已实施根系修复、树洞防腐、营养液滴注等多项技术措施,周边还设置有缓冲隔离带,减少游客活动对古树的影响。
随着《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深入实施,文物、林业、文旅等多部门形成保护合力。楼观台景区将古树保护与生态旅游创新融合,开发明信片等多种文创产品,让古树文化“活”起来。
页山传奇:镌刻在树皮上的华夏年轮
驱车向东200余公里来到柏庵村页山河畔看到,这里的古柏历经5500年的沧桑依然注视人间。这株高23.17米的侧柏,树冠如垂天之云,其东南近观如青龙俯冲,远看似凤凰展翅,将《山海经》中的神树意象化作立体图腾。
“先有柏,后有观,然后才有洛南县。”洛南县古城镇党委书记赵佳林介绍,这棵古柏经年轮学和碳-14测定,树龄约5500年,还处于青壮年时期,是我国现存五大超五千年古树之一,也是五株古树中唯一没有使用结构支撑的古树。其年轮中封存着仰韶文化时期的干旱印记,树皮褶皱里沉淀着商周祭祀的松烟气息。
华发苍颜的当地村民孟忠俊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古树就是这样,几十年都没有变化,这株树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树。
近年来,洛南县对古柏实施重点保护: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划定专属保护区,开展定期健康评估,挖掘文化价值。
从老子手植银杏的道法自然,到页山古柏的龙凤呈祥,两株穿越时空的生命体恰似中华文明的双眸,既凝视着过往的沧桑,也注视着未来的晨曦。当智能传感器与古老祈福红绸在枝头共舞,当碳-14数据与民间传说在实验室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保护的技术革新,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刘远)
编辑:谭敏 审核 :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