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飞絮多烦扰 无絮良种来解忧
郑州龙子湖畔柳树雌株上生成的柳絮。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思豫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瑞朝 张家祺 杨露露
暮春时节,气温回升,干燥多风,杨柳飞絮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许多烦扰。
如何对杨柳飞絮进行有效防控?4月11日,省林业局总经济师尚忠海、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樊巍做客河南政府网《在线访谈》节目,解析我省杨柳飞絮成因,以及抑制杨柳飞絮采取的相关措施。
成因杨、柳树雌雄比例失调,与气候、环境等也有关系
杨柳飞絮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近年来大家感觉越来越严重了?
“杨柳飞絮是杨树、柳树种子传播的自然现象。”樊巍说,杨树、柳树是雌雄异株,春季雌株花序授粉后,生成一串串蒴果,发育成熟后会逐渐裂开,白色絮状茸毛携带种子便会随风飘扬。“杨柳飞絮本身是无毒的,也不是过敏原,但对人的呼吸道会造成影响,还容易引发火灾。”樊巍提醒说。
杨、柳树是重要的生态树种、经济树种,其雌株速生性较强,早期生产推广使用的杨、柳树品种多为雌株,这就导致了雄株、雌株比例失调。随着这些雌株进入成熟期,飞絮问题就集中呈现出来了。
樊巍说,其实近年来,随着防控力度加大,我省杨柳飞絮已经大面积减少。但由于杨柳飞絮还受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偶尔还会出现集中爆发的现象。
规程杨柳飞絮防控标准正式施行
今年年初,我省正式施行《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尚忠海介绍,《规程》明确杨柳飞絮防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综合防控,突出重点;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综合防控,能够使飞絮量明显减少。
《规程》突出强调了“分区防控、精准施策、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要求各地结合杨柳飞絮发生规律和絮源调查,将防控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控区和一般防控区,同时提出了绿化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等三个方面的防控措施。
其中,物理措施是通过喷淋、清扫等途径,全面降低飞絮传播;化学措施是通过对树干注射赤霉酸等抑制剂,有效抑制杨、柳树花芽分化,降低杨柳飞絮产生量。
“比较而言,绿化措施是治本性的措施。”尚忠海说,根据营林绿化流程,分别采取调整树种结构、推广应用雄株优良品种、高接换头、营造混交林、采伐更新等多种措施。通过调整区域树种结构,逐步减少杨、柳树栽植比例;通过推广应用无絮杨、无絮柳优良品种,减少飞絮量,达到有絮不成灾的目标。
措施推广无絮良种,建立综合试验示范区
杨柳飞絮的治本措施,包括推广优良的无絮杨品种。
“无絮杨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材质好、耐旱、抗病、栽植成活率高、冠层结构好、树形优美等优良特性,是我省城乡绿化美化和营造农田林网的优良树种。”尚忠海说。
尚忠海介绍,目前我省培育、推广的无絮杨良种有两个,一个是“周雄1号”杨,已在西华林场、民权林场、中牟林场等地推广种植;另一个是“豫雄1号”杨,在全省都有推广运用。
樊巍介绍,今年省林科院专门设立了一项科技兴林重大项目,对杨柳飞絮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对杨柳飞絮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优化,探索无人机叶面喷洒、树干形成层涂抹等方式。同时,他们正在筛选赤霉酸增效剂,通过施药方式的改进,将防治效果提高20%以上。通过科技攻关,最终让杨柳飞絮防治成本降低30%以上。
“我们建立了一个100亩的综合试验示范区,集中示范杨柳飞絮综合防控技术。”樊巍说,最终将形成高效低成本的杨柳飞絮防控体系,为下一步杨柳飞絮防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推进稳步推进现有杨、柳树改造更新
目前,我省杨、柳树种植面积达到954.75万亩,占全省乔木林面积的18.28%,而且分布广泛。尚忠海说,杨柳飞絮综合防控工作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等问题。
尚忠海建议,相关部门按照《规程》的要求,协调配合、协同发力,确保防控取得良好成效。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认识杨柳飞絮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有序推进综合防控工作,切实提升城镇绿化档次,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尚忠海表示,各地林业部门要通过各项绿化措施的实施,调整现有林树种结构,稳步推进现有杨、柳树改造更新,在新造林绿化中推广杨、柳树雄株优良品种,营造混交林,减少絮源量,提高防控效果。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