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古建筑丨初祖庵大殿:历经风雨九百年

2025-04-16大河网-河南日报

初祖庵大殿屋脊上的人物、动物雕刻精美,栩栩如生。

初祖庵大殿。

俯瞰初祖庵。

  河南日报记者 张体义/文 邓放/图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北宋东京城里,宋徽宗慌忙将皇位让给儿子宋钦宗。

  也是在这一年,一位广东的乡村居士跋涉数千里来到嵩山为初祖庵大殿捐献了一根石柱,并在柱子上刻下了他的名字和心愿。

  这条题记印证了登封初祖庵大殿建设年代为1125年,距今正好900年。

  4月12日,参与过初祖庵大殿20世纪80年代大修的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原院长、二级研究馆员杜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种种迹象表明,1125年以前,初祖庵大殿可能已经存在,是迄今所知河南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被学界誉为研究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的范例。”

  一

  初祖庵的大殿

  与蜚声海内外的少林寺常驻院相比,位于少林寺后山上的初祖庵就冷清了很多,不仅游客稀少,在各种建筑名单中,也常常以“配角”的面目出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是一个项目,在世界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8处11项历史建筑中,初祖庵和塔林、常驻院合并为少林寺建筑群。

  但是,这并不影响初祖庵在古建筑史上的地位,因为庵中有个大殿。

  从少林寺塔林旁边沿路西北行,一路上山,行两公里左右,就到了初祖庵。

  初祖庵背倚五乳峰,依山势而建,后高前低,周围丘涧环抱,林壑尤美。

  山门属于单檐悬山式建筑。杜启明笑着说:“这门不是原物,20世纪80年代我设计在原址修复的。”

  初祖庵是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始建于北宋。院内大殿东南侧有一古柏,还有一碑,上书“六祖手植柏从广东至此”,相传树苗由六祖用钵盂从广州带回,后植于此。达摩从广东登陆中国,六祖慧能在广东弘扬禅宗,深受禅宗影响的广东人刘善恭才专程到嵩山初祖庵捐资修建大殿石柱。

  初祖庵现存的主要建筑是北宋所建大殿,以及重修、重建于明、清的两座方亭,还有民国时期重修的千佛阁。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殿,布筒板瓦覆顶,瓦条脊,绿琉璃瓦件饰边,用琉璃龙形吻兽。民间把大殿称为“九脊殿”,所谓“九脊殿”,其实就是业界所称的“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每次到初祖庵,大殿给记者的感受就是朴实、方正,它似乎应了中国人“方正为上”的设计理念。

  杜启明说,大殿的檐柱、内柱、柱础、木构梁架结构、斗拱、踏跺、象眼做法等,都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历史上,金、元、明时期都进行过修缮,古风犹存。

  1936年6月,中国营造学社的专家刘敦桢等人考察测绘初祖庵后也认为,此殿虽经重修,而大体犹存北宋旧物,殆无异议。

  初祖庵大殿的建造年代在北宋《营造法式》颁行各地22年之后,一直被学界作为研究《营造法式》的难得实例。甚至日本学者也对此尤为关注,认为初祖庵大殿的构造手法与日本镰仓圆觉寺舍利殿属于同一类型;还认为在日本广为流传的所谓“唐纹”即为宋代风格,应该是随着禅宗一起传到日本的。

  北宋东京开封城早已淹没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初祖庵大殿作为距离东京汴梁最近的北宋木构建筑,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北宋中原建筑特性。

  二

  初祖庵的石头

  初祖庵大殿在业界流行着“四绝”的说法。

  杜启明解释,这“四绝”分别是:大殿的木结构、殿内外十六根石雕八角柱、墙下部护脚石、佛台。这是研究北宋《营造法式》木结构及石雕艺术最重要的实物例证。

  记者注意到,初祖庵大殿是木结构建筑,但其“四绝”中却有三个和石头有关。

  初祖庵大殿的柱子不是圆形木柱,而是八角形的石柱。

  杜启明介绍,大殿檐下用八角形青石柱12根,露明柱础为素面覆盆式,柱身镌刻着精美的图案,角柱侧脚、生起符合《营造法式》规定。12根檐柱饰有浮雕,画面有坐佛、莲花化生、伎乐、飞天、游龙、舞凤、卷草、宝相花、海石榴等,工艺精细,清秀美丽。每幅花叶安排,人物穿插都非常生动,无一雷同。在宝相花、海石榴、莲花之间时隐时现的化生童子姿态各不相同,个个生动天真,栩栩如生。

  殿内的4根金柱采用高浮雕技法,刚柔融合,其中后面的两根明显后移,为中间的佛台腾出空间。石柱刻有浮雕神王、盘龙、飞凤等,柱身涂黑,人物形象则饰以红黄色,异常醒目。“宣和七年”的题记就刻在位于东南的那根柱子上部。

  殿内佛台为石质须弥座,须弥座束腰各面的石雕,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内容丰富,造型生动,构思巧妙,意境悠远,刀法劲健。

  杜启明透露,须弥座的背面还有一幅“连环画”,因为光线的问题,平时注意不到,20世纪80年代大修时拆掉后门才被发现。内容是禅宗初祖达摩渡江、来到嵩山等故事。还有初祖庵的全景图,雕刻精细,是研究初祖庵历史及北宋建筑装饰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梁思成更是给这座接近《营造法式》的建筑实物高度评价:“殿檐柱雕卷草式荷渠,内杂饰人物、飞禽之类;内柱浮雕神王,墙护脚雕云水鱼龙等;佛座下龟脚及束腰所饰卷草文,均极精美。”

  和大殿精美的石柱、护脚相比,大殿前的石台阶朴素许多。

  杜启明说,别看这个台阶不起眼,但价值很大,是中国古代殿堂由“宾阶”“阼阶”两阶制合并为一阶形态的罕见实证;青石踏道中间的“御路”尚为素面,两侧叠砌出的“象眼”构造,是现存北宋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符合《营造法式》踏道制度的实例。

  登封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初祖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代黄庭坚“颂达磨面壁”碑(“达摩”在宋代碑刻中写为“达磨”)、蔡汴“达磨面壁之庵”碑和明代《达摩面壁图》等;庵后百余米处达摩塔遗址还出土了由宋代蔡京题写的“面壁之塔”。

  杜启明认为,蔡京兄弟等名人为初祖庵题写碑铭,足以说明初祖庵在当时的地位。其中的一些碑刻年代显示,在1125年之前,初祖庵已经初具规模,也许当时已经有了大殿。

  三

  初祖庵的复原

  初祖庵大殿作为河南现存两座宋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和嵩山的其他古建筑一样,饱经风霜。

  由于年久失修,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殿保护状况堪忧:大殿木构件糟朽,造成殿顶局部坍塌,瓦件断裂脱落;前檐木装修经过后代维修改变了形式;围墙不存,寺院几近荒废。1981年,国家文物局决定拨专款对初祖庵进行维修;原文化部文保所为设计单位,派出工程师梁超和杨新现场勘测并制订维修方案;施工单位为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前身),当时的登封县文管所协助施工与管理。

  1982年,刚大学毕业的杜启明来到初祖庵维修工地,和同事们在此一蹲就是几年。

  杜启明说,当时维修要求极为严格,过程中仅图纸就分为勘测设计图、落架分件实测图、分件维修实测图、竣工图4套;从屋顶落架、修配构件、基础探查、化学黏接加固、构件归安等,工序细致科学,工艺要求严格;过程中有专人负责跟踪记录落架情况、拍摄现场建筑资料等。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经省领导特批,专门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引进了曾参加过山西永乐宫修复的技术工人。

  在修复工程中,还有了很多新的发现。1983年,在大殿瓦顶卸瓦过程中,正吻上发现了“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岁次庚寅”纪年题记,说明元代初年对大殿进行过大修。在维修中,在大殿拱眼壁中发现了一件叫“驼峰”的木构件,与《营造法式》所载“鹰嘴驼峰”规制相吻合,风化程度甚于大殿梁架构件,而目前所见大殿梁架中的驼峰却为另一种形制“毡笠驼峰”,推测初祖庵大殿的始建年代有可能早到北宋中期,1125年进行的这次重修可能是“由民转官”的脱胎换骨。

  初祖庵维修工程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竣工历时五年。除了对建筑本体进行修复外,还在原址复原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灰瓦顶的山门,原址复原围墙及侧门,整修了大殿后两座方亭,使初祖庵成为完整的院落。1986年,维修工程竣工。

  杜启明自豪地说:“初祖庵大殿的这次大修,水平不亚于永乐宫迁建工程。”

  他认为,初祖庵不只有一座大殿,前面的桥、中间的庵,庵后面的达摩塔、山上的达摩洞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010年,包括初祖庵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要求,登封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进入了新阶段。

  建筑名片

  所在地:登封嵩山

  建设年代: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

  建筑功用:

  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

  建筑之最:

  是迄今所知河南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被学界誉为研究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的范例

  学者点津

  《营造法式》:一部预防职务犯罪的建筑专著

  近代以来,谈到初祖庵大殿,无论是梁思成还是刘敦桢,抑或是日本建筑学家,都要和《营造法式》联系起来,《营造法式》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河南省文物建筑研究院原院长、二级研究馆员杜启明4月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它的性质略似于今天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颁布《营造法式》的首要目的在于关防主管工程人员的贪污盗窃。

  《营造法式》是北宋李诫编修的。李诫,郑州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学家。他在担任将作监期间,主持了大量国家工程,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河南开封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就是其主持重修的工程之一。

  杜启明说,北宋中期,经济繁荣,大量工程上马,为了明确等级、统一建筑风格,重要的是要制定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因此,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将作监第一次修成了《营造法式》。由于“元祐《营造法式》,只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其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宋徽宗又诏李诫重新编修《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刊行,即为流传至今的《营造法式》。全书三十六卷,359篇,3555条。

  杜启明介绍,《营造法式》形成了科学、严密的建筑经济管理定额。为了实现科学、经济的管理目标,在制定建筑预算时规定得非常详细。定功(工日)中,有长(夏)、中(春秋)、短(冬)工之分,而每一类工中又有军工、民工之分。考虑加工难度:木分质地软硬,而工艺不同,功亦有别。运输方面:水运有顺水、逆水之分,甚至将河水之流速之别也考虑了进去。建筑预算定额之科学、精细,空前绝后,它科学、严格地规范了社会建筑行为,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促进了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杜启明认为,《营造法式》凝结着历史上中国建筑学科的精华,其科学价值巨大。第一次全面清晰地对中国建筑业的工种进行了科学分类,在世界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完整、科学的建筑设计模数系列,建立了科学适用的建筑构造类型。《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图解古建

  歇山顶(九脊顶)

  初祖庵大殿为单檐九脊殿,所谓“九脊殿”,其实就是业界所称的“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编辑:王晓颖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