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当“福医红”遇见“科技蓝”,会碰出什么火花?

2025-04-19大河网

大河网讯 当“AI”遇上“思政”,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在福建医科大学校园内,一场将AI创作与医学艺术相结合的展览正在举办……

4月15日上午,大河网记者跟随“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记者团走进福建医科大学,实地解锁该校高质量文化育人新方式。

把思政各要素融入“AI+”新时代

试想一下,心脏以钢琴键的节奏舒张,血管化作流淌的星河,肺部在光影中开出绚烂的花朵……

在福建医科大学“AIGC创作与AI视角下的医学之美”作品展现场,不少记者表示,这是一场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展览。

据介绍,该展览是福建省首个医学艺术AI创作作品展,分为视频、音乐、绘画三个类别,共展出300余项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医学的奥秘与生命的奇迹,推动了医学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展现了医学领域的独特魅力和人文精神。

在这里,“红色”思政教育和“蓝色”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深度融合。“它们打破了以往‘我讲你听’的传统观念,创新‘线上’到‘线下’思政育人模式,把思政各要素融入‘AI+’新时代。”福建医科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融合医学院校特色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特色,成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中心,旨在打造全国高校领先的思政教育创新示范平台,助力新医科人才培养迈向新高度。

通过建设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的校史文化平台、抗疫主题云展馆和“AIGC创作与AI视角下的医学之美”作品展等,通过构建“AI+思政”智慧教育生态,实现管理与服务全流程智能化,推动优质资源广泛共享,引领思政教育改革。

同时,该中心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破时空界限,夯实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

“我校在1940年就有了第一个党支部,党员中有雨花台烈士孟琇焘,有‘国内任何谍战剧主角都无法比拟的传奇英雄’林建神,有长期潜伏、英勇牺牲的革命伉俪姚明珠薛介民……”

在位于福建医科大学校园内的福建省高校“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红色闽医展)展板前,记者们驻足良久。

讲解员告诉记者,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作为一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医学院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

“学校自 2011年开始收集我校的红色文化历史,深入挖掘‘红色闽医’文化,围绕首个党支部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学校开展了系列寻访活动,获取了大量资料和生动的先进事迹。”讲解员说。

据介绍,通过收集整理学校红色闽医文化珍贵史料,福建医科大学于2021年、2023年分别建成线下“红色闽医”展和线上VR“红色闽医”云观展平台,打破思政课的时空界限,夯实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让师生近距离了解革命、了解历史、观照现实。

随着“红医精神”的核心内涵不断完善和丰富,“红医精神”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展,也成了福建医科大学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强化思想政治育人实践、促进红色闽医精神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有力抓手。

“我们邀请实践基地专家学者进思政课堂,设计开发闽医特色的‘虚拟仿真+红医精神’历史发源地调查等‘云上思政课’系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做到既有常态化线下思政课教育教学,也有创新性的数字思政课教育教学。”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一批网络名师工作室,如“明惠兄”“福医塘哥”“舒曼会客厅”等思政课教师特色IP和“福医小新思”系列学习微视频,建成了极富特色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总点击量超过800万,点赞收藏量超过50万。

基于多年来的“大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成功获批国家级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思政课专项3项、省级新文科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项目1项和福建省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项目1项。

当天,媒体记者团还参观了福建医科大学校史馆、抗疫主题馆、思月湾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劳动实践平台等地。(李东宝)

编辑:谭敏  审核 :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