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古法焕新章!福建中医药大学守正创新启新程

2025-04-19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内有一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独特的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的展品,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探索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以及医史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4月17日,大河网记者跟随“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采访团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实地走访,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感受数智化赋能给“老”中医带来的新活力。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原始人骨柄石刀、半山巨人骨骼、清代藏医手术器械、清代妇科诊断模型……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内1万余件(套)珍贵医史文物诉说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我省第一个以展示中医药文化与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医史馆陈列的“骨柄石刀”和“石柄石刀”是原始砭石外治中珍贵的两件展品。这是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复合材质工具,十分珍贵。

随着参观队伍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展示传统“曼唐”医学挂图的展厅。讲解员告诉记者,“曼唐”是为了解释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等著作而绘制的医学挂图,全套共有5000多个绘画单元,是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藏医学珍贵代表作品。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在中药标本馆内,有着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中药材标本,采访团记者仿佛进入了中草药的海,纷纷打卡留念。

“我们这些标本是可以取下来近距离观看的,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中药学的同学们进行学习。”讲解员一边说,一边从活页形状的展架上取下一片标本,向记者展示。

记者了解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有医史馆、中药馆、人体生命科学馆、中央苏区(福建)医药馆、校史馆组成的基本陈列厅及户外药用植物园“时珍园”100亩,现有馆藏医史文物、图片、各种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中药饮片、中成药等10000余件(套)。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一件件展品,吸引更多青年共同守护这些宝藏,传承好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医+科技:“老”中医焕发新活力

2021年,中医四诊仪首次入驻太空,通过中医四诊仪等仪器,结合建立“面诊、舌诊、脉诊”的数据库等方式,分析航天员身体指标数据……类似的仪器,福建中医药大学也有。

记者来到该校中医证研究基地,近距离接触“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这是一个大型诊疗设备,通过答题、电子脉动测量等方式,整合中医望、闻、问、切传统问诊手段,采集问诊者电子数据信息;再结合问诊者提供的出生和生活的时间、地点等基础信息,给出传统中医个性化的“诊断”。

“这是目前国内第一个纯中医的体检报告,里面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健康状态评估和风险级别,我们还实现了把中医指标客观化、数字化。”中医证研究基地教师雷黄伟告诉大河网记者。

据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杨朝阳介绍,中医证研究基地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

“哇!康复仪器还可以这么玩。”走进康复产业研究院康复成果展示厅,采访团记者一边体验、一边感叹。

同时,展示厅还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和实训场所。“当涉及骨科康复课程、心肺康复课程等教学时,我们就会带学生到展厅,除了进行一对一人工评估之外,这些自主研发的设备,也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科发展的成果,切身感受科研是如何反哺教学的。”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黄佳说。

近年来,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紧跟康复学科前沿动态,依托康复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复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搭建海内外康复协同创新平台。

当天,媒体团记者还参观了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中医骨伤学科展览室,并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骨伤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等学院院长、副院长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李东宝)

编辑:谭敏  审核 :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