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当母语和汉语碰撞,TA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

2025-04-22大河网

大河网讯 当母语和汉语碰撞,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在 2025 “甲骨文杯” 国际学生 “我与汉字” 演讲大赛总决赛的舞台上,答案徐徐展开。

4月21日晚,作为2025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2025“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总决赛在安阳市文体中心文化馆举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河南大学等19所高校的19位留学生参赛。俄罗斯、韩国、越南、马达加斯加、摩洛哥……虽来自不同国家,母语千差万别,但他们却都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丰富多彩的中国。

俄罗斯留学生巴丽娜(SOKOLOVA POLINA)。

“在深入学习汉字之前,我就知晓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对于来自南开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巴丽娜(SOKOLOVA POLINA)来说,汉字的源头甲骨文,不仅让她看到了中俄两国间的文化共同点,也让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与俄文在构造上存在一些奇妙关联。以甲骨文中的‘逐’字为例,上部奔突的野猪与下部追逐的双脚,精准还原先民狩猎场景。这同俄语里‘看’的多样表达一样,都体现出严谨语言应用与细腻生活观察。”巴丽娜告诉记者,在学习汉语的路上,她会继续努力前行。

白俄罗斯姑娘罗新月(NESTSIAROVICH AKSINIYA)。

“我开始学中文就是因为我喜欢听豫剧。因为戏剧,我爱上了中文,开始学习汉字。”罗新月(NESTSIAROVICH AKSINIYA)的语言学习之路,与许多留学生截然不同。对这位来自同济大学的白俄罗斯姑娘而言,豫剧并非接触中文后的文化发现,而是驱使她叩响汉语大门的原生动力。以汉字为钥,她进一步推开豫剧艺术的厚重门扉,在平仄唱腔与方块文字的交响中,沉浸式领略河南文化的独特韵味。

“汉字是解码豫剧魅力的密钥,你看‘豫’这个字,不仅是河南的简称,更是甲骨文中昂首阔步的大象,充满生命力。” 在罗新月眼中,讲究忠孝节义、融合唱念做打艺术精髓的豫剧,无疑是中华文化星河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在比赛后台,身着豫剧戏服的罗新月偶遇一群同样扮好戏装的豫剧演员,戏服上精美的刺绣与绚丽的色彩瞬间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兴奋地走上前,用流利的中文与演员们探讨戏服纹样、唱腔技巧。罗新月眉眼含笑地告诉记者:“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能和真正的艺术家交流,感受豫剧的鲜活魅力,这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以“和——互鉴之思”为题,来自武汉大学的黎梅香(LE MAI HUONG)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桂冠。这位来自红河畔的姑娘,在黄河之滨的汉字探寻之旅中,以跨越国界的视野,看到了 “和” 字背后所蕴藏的东方智慧。

“‘和’,是多音的合奏,是君子和而不同,是河流承载泥沙,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在黎梅香看来,古老汉字的横竖撇捺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留学生群体正是 “和” 的践行者,这些穿梭在不同文化间的年轻身影,既是文明互鉴的实践者,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编织者。从甲骨文的神秘纹路到当代汉字的蓬勃生命力,她将汉字的千年传承与世界和平的永恒愿景交织,勾勒出文明交融的壮阔图景。

参赛选手共唱《相亲相爱》。

“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比赛最后,19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并肩而立,用真挚的和声勾勒出跨越国界的共鸣。

以汉字为纽带编织的文化故事仍在延续。这场跨越国界的语言盛会,不仅展现了汉字作为文明载体的独特魅力,更见证了青年一代用理解与包容搭建起的文化桥梁。当不同肤色的青年共同用汉语讲述对中国的热爱、用汉字书写对世界的期许,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明互鉴的种子终将长成枝繁叶茂的和平之树。(周金淼 童林 李思瑶)

编辑:谭敏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