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解码福建农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硬核实力

2025-04-22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福州,有这么一所农林高校——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0个学科进入前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NS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19篇……这就是福建农林大学。

4月18日,大河网记者跟随2025“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采访团走进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在沉浸式采访中实地探访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等处,探访这一系列被国内农林高校同行誉为“福建农林大学现象”的发展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菌草技术:从“中国方案”到“全球公共产品”

随着脱贫攻坚剧《山海情》的热播,观众认识了一位“比农民还能吃苦”的菌草专家凌教授,他的原型正是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研究员。

得知“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将走进福建农林大学,年逾八旬的林占熺专程从马来西亚赶回来,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被称作“幸福草”的菌草技术。

步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看到入口处刻着10个大字: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

正是在这里,用一根钢线、20支试管、5万元经费,林占熺带领团队从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做起,发展成三大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国际菌草技术交流合作培训的中心基地。

“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林占熺告诉记者,这一技术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

为了让菌草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惠及更多老百姓,林占熺想尽了办法。比如,他和团队用三个汽油桶和一块塑料布自制灭菌装置,成了价格高昂的传统锅炉的“平替”。

“传统的油锅炉价格是12万到13万元,生活锅炉是6万到8万。而这三个汽油桶和一块塑料布只要600块钱,就能够实现把培养基灭菌的效果。”林占熺说,他和团队把技术简化再简化,为的就是让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目前,这项由福建农林大学发明的技术在全球107个国家应用推广,被列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农业科技对外援助的一张重要名片,为服务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路

在福建农林大学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记者团见证了“以虫治虫”的生态防控奇迹。

“我们Bt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占领国内三分之一市场;基于信息素技术的松墨天牛诱剂在全国21省推广4000多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松材线虫病害。”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教授侯有明说。

侯有明向记者展示了重点实验室的相关成果,还详细介绍了学校植物保护一流培优学科群建设情况。

记者了解到,植保学科群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闽台区域发展为导向,立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关键领域,聚焦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深度融合植物保护、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生态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形成了“作物病害致病机理与控制基础”“作物害虫灾变机理与生态防控”和“作物免疫与健康生产”三个学科方向。

在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林学院执行院长郭福涛向记者展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一流培优学科群主要聚焦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国战略和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等多个一级学科,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学科队伍,形成了“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高质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菌草生态治理”和“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绿色利用”三个学科方向。

翻开福建农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绩单,一组数据令人振奋:学校持续深化“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科学制定林学和植物保护两个一流培优学科群建设方案,形成“1个主干学科+N个支撑学科”多学科协同机制。22个学科进入2024年泰晤士中国学科评级。ESI全球前1%和前1‰学科数分别为10个、2个,均位居全国“双非”农林院校首位。(李东宝)

编辑:谭敏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