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衰患者换上人工心脏、重获新生,生活有何变化?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朱亮和他的“机械心”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苏梓晴/文 何玉帅/图
“当我在病床上醒来,冰凉的手脚渐渐有了温度,我重获新生。”
42岁的朱亮曾是一名货车司机,然而,2023年底,他的生活突然被按下暂停键:浑身无力、呼吸困难,甚至虚弱到无力上车。最终他被确诊为终末期心衰,人工心脏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如今,他的生命依靠一个深色背包维系,里面装着的控制器,正无声地维持着他体内那颗机械心脏的跳动。
患者如何适应随身携带的“生命线”?术后是否有风险?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走近“人工心脏”植入者,聆听他们的故事。
他与人工心脏相伴一年多
“当我在手术后醒来,感受到冰凉的手脚逐渐回暖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重获新生了。”42岁的朱亮(化名)轻轻攥紧双手,回忆着那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2023年10月,原本是货车司机的朱亮突然发现自己连上车都力不从心。“当时头晕目眩,像被人抽走了所有力气。”经检查,他的心衰射血分数仅剩16%,心脏功能几近衰竭。入院时,他已卧床不起,生命危在旦夕。
“得知要植入人工心脏时,我整夜失眠。”朱亮坦言,面对50多万元的手术费和未知的“机械心”,恐惧几乎将他吞噬。幸运的是,医院的救助基金减免了部分费用,最终3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重获希望。2024年初,一颗人工心脏开始在他的胸腔内跳动。
术后一个月,他的食欲逐渐恢复;三个月后,他已能自如行走。如今,他每天需要为腹部切口换药,定时为设备充电,并服用抗凝药物。“每月300多元的药费,加上消毒耗材,完全能承受。”
一年多来,朱亮的生活逐渐回归正常——早起做饭、打扫卫生、接单送货或散步。只要避免剧烈运动,他几乎和常人无异。
“现在简直像换了个人”
今年3月,来自信阳农村的罗超被推进手术室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此前,长期饱受脑梗、心衰折磨的他已处于生死边缘。“当时他胸闷气短,连正常呼吸都成了奢望。”回忆起丈夫的病情,张文仍心有余悸。
然而,等待心脏移植却遥遥无期。国家医疗保障局2025年3月7日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慢性心衰患者1600万左右,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然而,每年心脏移植手术数量仅700例左右,远无法满足心衰患者的治疗需求。在供体短缺背景下,“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方案应运而生。
手术后的十天是张文人生中最漫长的等待。“重症监护室外,我几乎寸步不离,累了就在楼梯间歇会儿。”说到这里,她的眼眶再次湿润。这份坚守终于换来奇迹——罗超重获新生。
“比起术前那种窒息感,他现在简直像换了个人。”张文欣慰地说。
4%~8%的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后心脏功能可能恢复
为了维系“机械心”的持续跳动,人工心脏植入者成为“背包客”,需要随身携带装有控制器和移动电源的小包,时刻给体内的血泵通电,以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因此,他们不能游泳、盆浴以及做一些剧烈运动,且需要时刻关注腹部伤口、缆线、电池情况,面临许多挑战。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八病区主任,心衰机械循环支持中心、心脏移植二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浮志坤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人工心脏续航现已达8~13小时,由于要避免磁场干扰血泵的运转,人工心脏植入者最好也远离电磁炉等磁场较强的场所。
临床数据显示,4%~8%的患者在植入人工心脏后,心脏功能可能恢复,届时可移除辅助装置。
在2017年前,我国人工心脏治疗心衰,长时间处于临床应用空白期。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12月《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和工信部等九部门2022年1月《“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均明确将心室辅助装置等高端植入产品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为人工心脏研发应用按下了“加速键”。
针对心衰年轻化趋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卿平分析称,不规律作息、肥胖及“三高”等问题是主要诱因。数据显示,自去年起人工心脏手术接受度显著提升。
卿平强调,人工心脏市场发展不仅依赖手术技术,更需完善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期待这一治疗手段能获得更广泛认可,造福全国心衰患者。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