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融入生活!郑州地铁列车化身为“移动文字博物馆”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地铁列车化身“移动的文字博物馆”,让阅读没有终点站。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郑州地铁内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甲骨文文化传播活动,读书打卡、甲骨文讲解、盲盒抽奖、歌舞快闪,吸引行色匆匆的乘客纷纷驻足,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驻足打卡 穿越时空对话
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4月23日上午10点,在紫荆山负二层大厅内,一摞摞红色盲盒、一沓沓甲骨文生肖印刷品整齐摆放,活动墙上的“甲骨传文 书香致远”几个大字分外醒目。随着乘客围观驻足,甲骨文书签、名著书籍、精美马克杯等读书日礼物,被一件件送到了乘客手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看着正在举办的读书日活动,郑州市民、78岁的刘建军老先生现场背诵《大风歌》,赢得了现场乘客的热烈鼓掌。
在现场发放的礼品中最让乘客感兴趣的,还是由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制作的“甲骨文十二生肖”印刷品,每一个生肖文字都是由甲骨文书写而成,古色古香,精准考究。“你好,我是属龙的,能不能给我印一张龙生肖?”来郑州出差的王先生迫不及待参与到甲骨文印刷活动中,“我就在郑州待两天,没想到还能收集一张甲骨文印刷品,这趟来得真值!”
“郑州的‘郑’字,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活动现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讲解甲骨文背后的“家国情怀”,在一个个象形文字的背后,是历史文化的沧海桑田。“我们家小朋友就姓‘郑’,这下总算他知道自己的姓氏哪来的了。”郑州市民刘女士对记者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小朋友很喜欢,我自己也学了很多。”
地铁穿梭 跃动千年文脉
甲骨文专列驰骋而过,仿佛一座“流动”的文字博物馆,让文字的魅力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上午11点左右,郑州地铁甲骨文专列缓缓进站,乘客走进地铁车厢就像走进了甲骨文的世界,文字起源、生僻字解析、文明演变等各色车内装饰匠心独运,有知识科普,也有艺术设计。“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1995年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上面撰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讲解员李鑫正在向乘客介绍车厢内的一处车贴,一如她往常在文字博物馆时的工作状态。
讲解结束后,郑州地铁车站的乘务人员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邀请乘客互动,甲骨文猜字、背诵古诗抽盲盒、图书漂流等多类型互动活动让车厢内笑声不断。
“我就是安阳人,没想到这次在郑州也感受到了老家的甲骨文文化。”正在乘车的刘晓珑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刚收到的礼物,“这是刚才文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送给我的甲骨文生肖,看着可亲切。”
地铁作为城市动脉,是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重要载体。2025年1月,学习强国“甲骨文中的家与国”主题专列正式开行,每天在郑州地铁一号线往返十余次,成为乘客近距离感知甲骨文的“流动文化课堂”,同时也彰显了郑州作为“商都”的历史底蕴。
让文字“活”起来 让阅读融入生活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介绍,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文字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展示与传播,通过举办各类展览、学术研讨和文化活动,努力让古老的文字“活”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这不仅是一次创新的文化传播实践,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现代便捷的地铁与古老神秘的甲骨文相遇,每一个甲骨文字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节车厢,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移动课堂。”宁红亮说。
据悉,本次活动由“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中国文字博物馆、郑州交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河南今日消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省实验小学、“学习强国”安阳学习平台联合承办。自去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挂牌“学习强国”首家文博基地以来,双方已开展了多次文化传播推广活动,这次以“甲骨传文 书香致远”为主题的读书日活动,旨在依托地铁流动和站内空间优势,让甲骨文走进千家万户,让文字“活”起来,让阅读融入生活。
编辑:王晓颖 审核 :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