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这一次,太空又来俩河南人
□于晴
4月24日,对我国航天事业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年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奔赴太空,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接力赛再次交棒。恰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和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这次任务也增添了一份特殊意义。
就在4月23日,执行这次任务的3名航天员公开亮相,有两位都是咱河南老乡。其中,陈冬担任指令长,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三次飞天的航天员;陈中瑞是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踏上个人首飞之旅。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也是航天事业的第一动力。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嫦娥系列探测器成功落月;从万户飞天的勇敢尝试,到神舟飞船一次次突破苍穹……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延续千年,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探索脚步。每一次火箭轰鸣,都是探索未知的冲锋号;每一次太空漫步,都是拓展认知边界的新征程。
从天地往返到出舱行走,从交会对接到多人多天太空驻留、空间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引擎。而每一名出征的航天员,都是这种创新进取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2016年,陈冬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太空之旅,“我问你爽不爽?”“爽!”神十一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和他的对话走红网络。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飞天的男航天员,他历经多年磨砺,完成了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终于迎来了火箭腾飞的时刻。2022年,陈冬再获飞天机会,并担任神十四乘组指令长,这既是他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队出征,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
在太空生活的183天里,陈冬和队友们经历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2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全面完成了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建造,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第一,被誉为“最忙乘组”。
这些成就背后,是他与队友以及无数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在中国航天日,陈冬与新的队友们再次奔赴浩瀚寰宇,向着无尽的宇宙深处进发,可以说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最好致敬和深情礼赞。
创新,也正不断引领航天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气象预报,风云气象卫星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通信与导航,北斗系统覆盖全球,上亿户家庭享受信息服务;商业航天新业态,民营火箭、卫星互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航天技术也推动着基础科学不断突破。空间站开展的微重力实验为材料科学、生命医学研究提供独特条件,月球样品分析助力揭示月球演化之谜……伴随技术进步,许多高大上的航天科技不断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近年来,河南主动融入建设航天强国,构建集卫星制造、火箭研制、卫星测运控管理和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女娲星座”在轨商业雷达遥感卫星每天传输卫星数据;天章卫星智造基地,首批“鹤壁造”卫星进行总装……在发展大局里找准定位,在时代潮流中抢抓机遇,立足所有、面向所需、修炼所能,以增强产业链优势布局入局,中原大地与星辰大海在一次次创新中双向奔赴,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