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e法豫说丨打扫“饭圈”要几步?

2025-04-25大河网

大河网讯 近期,关于娱乐明星感情问题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榜首,引发公众对明星私生活的过度关注。而在众多娱乐八卦博主的相关爆料中,“圈内人士辟谣两人分手”的说法也被多次提及。

每一起娱乐八卦热搜的背后,似乎总有一群神秘的“圈内人”“知情人”。他们是谁?这些所谓的“爆料”,究竟是真实信息,还是精心操控舆论的“果实”?

2025年4月以来,国家网信办重拳出击,依法依约关闭和长期禁言处置了一批低俗炒作娱乐明星绯闻丑闻八卦的违法违规账号。同时,会同体育主管部门持续加大对网上体育饭圈问题治理力度,清理违法违规信息160万余条。这场覆盖文娱与体育领域的“清朗行动”,直指流量经济下畸形的“饭圈”文化,更引发人们对网络生态治理的深层思考。

“饭圈”为何非“扫”不可?

“饭圈”本是粉丝圈子的简称,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指围绕特定偶像形成的组织化粉丝群体。它的核心特征包括高度组织化、情感投入和集体行为。

现在,利用暗语和隐喻传播低俗内容、冒用明星、运动员名义诱导非理性应援,制造群体对立来敛财,违法售卖个人信息、提供有偿代拍……从买个周边到互撕谩骂、人肉搜索,那个单纯的“饭圈”变了。

松散群体到高度组织本是为了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然而部分“大粉”“粉头”通过设立“唯粉”标准、煽动群体对立,将粉丝情感转化为打榜、氪金的工具。戴上“利益”的项链,众多青少年粉丝在匿名性与群体压力下,易被裹挟参与网络骂战,甚至为偶像集资高额消费。不仅如此,过度关注明星私生活,可能导致青少年群体对社会议题、知识学习等重要内容的兴趣减退,甚至形成“娱乐即一切”的扭曲认知。

“点击量即收益”的商业模式,促使部分账号运营者铤而走险。一些平台为追求用户活跃度,纵容低俗内容传播,甚至通过算法推荐放大争议话题,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使得“黑红也是红”成为潜规则。

此外,违法账号往往通过改头换面、使用暗语等方式逃避监管。而AI技术的滥用,则让本就真假难辨的信息更多一层迷惑。

“饭圈”从哪儿开始“扫”?

“饭圈”看似小,却是个“大网络生态”。清理“饭圈”只是清朗“网络空间”中的一步,但这一步既要走稳,也要走实。

对于平台而言,需优化算法逻辑,降低争议性内容推荐权重,同时建立“优质内容流量激励”机制。例如,试点“正能量指数”,对科普类、文化类内容增加曝光。同时,应完善用户实名制与信用评价体系,对多次违规账号实施“终身禁入”。

对相关部门而言,需持续压实责任,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纵容乱象的平台“从重处置”。2025年,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已将AI生成虚假信息纳入整治范围,要求平台强化合成内容标识。

对社会公众而言,应鼓励网民监督,形成“全民共治”格局。同时,需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学校可开设相关课程,帮助青少年识别低俗炒作陷阱。

让“运动式整治”转向“常态化防控”,网络生态治理应持续发力。一方面,技术手段需与时俱进,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谣言源头,通过AI模型实时监测谣言变异;另一方面,应推动行业自律,鼓励明星经纪公司与粉丝团建立规范化沟通机制,将“饭圈”热情转化为对文艺作品的正向讨论。

从关闭违规账号到重构算法伦理,从法律震慑到价值观引导,这场“清朗行动”既是网络生态的刮骨疗毒,更是对社会文明底线的捍卫。唯有平台、监管机构、公众形成合力,方能斩断灰色利益链条,让文娱与体育回归纯粹,为青少年筑起清朗的精神家园。(范弘烨 刘思嘉)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