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下有个“六尺巷”
大河网讯 巍巍太行,千里苍茫。在太行山下的河南省辉县市,有一个“六尺巷”。说起这个“六尺巷”,不少来寻求帮助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赞说:“中!”它就是位于辉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六尺巷调解工作室。
“张老师好,被告欠我们项目的钱没还,我现在知道了他是工程款被压,并不是想赖账。我们愿意和解,只要后续他的工程款到账了,把欠款结清就行。”4月17日下午,辉县的张女士来到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向调解员张金录反映案情。
张金录放下正在整理的卷宗,告诉张女士∶“你们公司理解他不是故意欠款,愿意和解,这正体现了‘六尺巷’的精神。”
张金录(右)正在进行调解。杨露露 摄
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是张金录倾力打造的品牌调解室。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调解室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案件217件,调解成功96件,动态调成率44.24%,受到了众多当事人的好评,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张女士说:“我之前也找张老师调解过,他非常认真细致,这次遇到问题,我第一时间就想到张老师了。”
为什么给调解室起“六尺巷”这个名字?张金录说,“六尺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个典故,背后蕴藏着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为当事人调解时,给他们讲讲六尺巷的故事,有时矛盾就容易化解了。”张金录说,调解纠纷时,有理的一方,如果看到对方真有实际困难,不能得理不饶人;没理的一方,也不能心存侥幸想着耍赖。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问题就好解决。
六尺巷调解工作室。杨露露 摄
现在六尺巷调解工作室主要有3名调解员,张金录是其中调解成功案件最多的。从检察院退休后,他便来到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开启了他的调解员生活。他说:“我们平常主要解决经济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
提起做调解员印象最深刻的事儿,他想起了那件他没有调解成功的经济纠纷案,“我当时好说歹说,双方终于要和解了,但在调解书上签字时,被告突然变卦反悔不签字”。
“这个案子我下了很多的心血,就差这最后一步了,没能调解成功,我心里很难受,非常有挫败感。但是我不能怨别人,只能暗自再下功夫。”张金录说,每一起案件调解结束,他都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下一次调解时纠正。
“调解工作干起来真难啊!”张金录感慨道,“但是再难,也得干。通过我们的努力,群众矛盾纠纷化解了,大家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我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得。”(大河网 杨露露 安徽日报记者 顾群)
编辑:王晓颖 审核 :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