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央媒看河南丨新农人返乡挑起“金扁担”

2025-04-26经济日报

  当下,正值麦田管理黄金期。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涌现出这样一批“新农人”,他们开得好新农机,玩得转新农技,搞得定新渠道,为当地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

  在孟津区城关镇贾滹沱社区高标准麦田,人不用到地头,通过手机就能打开喷灌设备,不仅省工省时,还节水节肥。种粮大户杨元涛说:“遍布田间的100多个太阳能智能高压杆喷枪轮流作业,浇水、施肥喷洒均匀,用量、时间都能实时控制。”杨元涛拿出手机轻轻一点,一组高压喷头瞬间开启,为麦苗按需喷灌。

  2022年,杨元涛返乡,在贾滹沱社区承包了千亩沟域低产田,开启高标准农田改造,应用现代化农机装备、“5G+智慧农业”等农业种植管理新技术,实现从耕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控制。“以前给麦田浇水全凭经验,而且要跑遍麦田的各个角落。现在千亩麦田的土壤温度、湿度、肥力等数据在手机上一目了然,需要浇水在手机上就可操作。”杨元涛说。

  装完农药,开启GPS,画出地块,设定航线,执行作业……在会盟镇老城村的高标准麦田里,一架新型无人机在飞防机手的操控下,均匀地将“一喷三防”药液喷洒在小麦叶面上。无人机操作手陆纪武从2016年开始与植保无人机打交道,为农户提供植保飞防服务。“去年底,我又购买了新款植保无人机,一小时可飞防150亩以上,按每亩5元计算,可收入750元。”陆纪武说。

  孟津区从提高农事管理效能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积极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推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服务,在小麦春管时期,合理调配作业机具,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用工难”问题,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

  在横水镇铁楼村的高标准农田,“90后”小伙刘佳欣正驾驶追肥机械,沿着整齐的麦垄将化肥精准投放到小麦根部。刘佳欣说:“现在种地全程机械化作业,一台机器一天能追肥160亩左右。”刘佳欣与朋友合作成立了金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耕地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订单式托管种粮面积达2000多亩。

  “我们从众多农机化种粮能手和技术化种粮能手中精心评选出8位种粮‘新农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新农人’扎根土地,投身粮食种植,积极推广新技术,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孟津农机服务中心主任陆航说,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孟津区先后吸引万余名年轻人成为黄土地上的种粮“新农人”,挑上“金扁担”。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