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起向新 数智兴农丨河南移动赋能春耕春管 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大河网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河南新乡各地的备春耕现场,变化正悄然发生——少了人声鼎沸的喧嚣,多了科技赋能的“静水深流”。
春回大地,农时催人。当前河南省新乡市580万亩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距离收获仅有一个月左右时间,正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河南移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5G-A、AI、低空经济等黑科技的赋能农业生产,为春耕注入澎湃新动能,呈现出智能化、自动化的全新景象。
连日来,由于缺少有效降水,部分土壤存在表层缺墒,导致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河南移动为原阳县新建成的20万亩高标准农田打造5G智慧灌溉系统,该设备可以自动测量稻田水位高低,科学调配引黄水量,让小麦“畅饮”黄河水,实现“春耕无需看天,丰收触手可及”。
原阳县利用5G智慧灌溉系统科学调配引黄水量 樊晓芳/摄
“5G智慧灌溉系统非常省事,按钮一点一分钟之内水位就起来了,之前灌溉的时候都是工人左右跑,到处开闸门,现在一个多小时就能浇完,灌溉情况显示屏上都能看得到,节省了人工,也节约了水源。”种粮大户吴祖进边操作边说。”
4月15日,在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菜吴村的高标准农田,种粮大户吴祖进在智能闸门控制器前熟练地启动放水按键,随着水闸的缓缓升起,汩汩黄河水顺流而下,奔向他家的1600亩麦田。
种粮大户在5G智能灌溉的控制器前启动放水按键 樊晓芳/摄
5G智能灌溉系统只是5G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在距离麦田不到10米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搭建有5G智慧农业智慧大屏,通过物联网、AI技术与田间的传感器相连,对气象环境数据、土壤墒情数据、病虫害信息、监控影像、仪器检验数据等四情监测结果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5G物联网赋能下的无人机精准对农作物进行自动灌药喷洒 樊晓芳/摄
在原阳县官厂乡柳园村的300余亩农田中,两架在移动5G物联网赋能下的无人机正在来回飞行喷洒药剂,河南工作人员化身“数字新农人”,通过远距离遥感作业,精准地实现着自动灌药与自动喷洒,通过在工作平台上提前规划飞行路线,确保喷洒范围均匀覆盖所有植株,避免了漏喷重喷现象,每年至少节省90%的水和50%农药,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在田边,村民李庆华望着空中忙碌的无人机,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笑容。他感慨道:“俺村以前人工打药,300亩地至少得10个人辛苦干3天,不仅累得腰酸背痛,效率还特别低。现在可不一样了,用这无人机,2台机器1小时就能轻松搞定,省时省力还省钱!”李庆华还仔细算了一笔账,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农药使用量节省20%,费用直接降低了60%,而且无人机喷洒更加均匀,药物覆盖全面,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比人工要好得多。
“5G水肥一体化”为延津“中国第一麦”分区域精准喷淋灌溉 常素萍/摄
在“中国第一麦”种植基地——延津县塔铺乡塔铺一村实验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出现,为农业管理带来了一场创新革命,实现了高效节水与施肥的双重效益。
“我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和电脑端远程实时查看基地水肥流量统计数据,也可以远程手动设置水肥参数,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种粮大户郭相博一边介绍,一边在手机上一点,水肥一体化机自动配比、喷灌,混合着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流顺着一米多高的喷灌头喷涌而出,在麦田的上空留下一道道水雾。
利用电脑端实时查看基地水肥流量统计数据 梁苗苗/摄
一部手机的能力已经远超郭相博的想象,让他足不出户就“知天地”,这背后是河南移动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为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据河南移动新乡分公司项目负责人边雪静介绍,为让这片农田达到机械化、智慧化、土壤肥、产量高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水平,在项目建设初期,河南移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来创建农田的三维数字模型,实现从规划施工到后期种植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不仅监控农田的生态环境,还可提供预警服务,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据统计,延津县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后,每年节省65%左右的人工成本,亩均粮食产量提升30%左右,亩均收入提升1倍。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可以看到,科技革新正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河南移动正持续发挥数智技术优势,深度参与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行业应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全链条智能化、数字化,让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梁茹 樊晓芳 常素萍 )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