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河南人速看!老家喊你回来当“新农人”,政策、资金、用地全支持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近日,返乡创业剧《青山是故乡》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历经曲折终于成立的合作社成为剧中的一条主线。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谁能加入合作社?4月21日,记者从河南人大官方网站获悉,《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已向社会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集意见和建议。《条例(草案)》为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其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或者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都令人印象深刻。来一起看这部《条例(草案)》都讲了些什么——
4月20日,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社员在用移动式水稻秧苗输送机摆放秧盘。(谢万柏 摄)
《条例(草案)》对症下药,解决这些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合作社在发展中面临管理不规范、政策落地难、融资渠道有限等问题。《条例(草案)》旨在结合河南实际,破解发展难题,通过法治手段为合作社发展护航,推动实现“农业强省”目标。
《条例(草案)》的出台不仅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也是河南省推动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关键步骤。来一起看核心亮点——
亮点1:谁能办合作社?农民占主体
成员中农民比例需超80%,包括户籍在乡村、持有土地承包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国有农场职工。
同时,欢迎“新农人”加入。支持返乡人员、大学生、科技人员加入,甚至允许科研人员“技术入股”。
亮点2:业务灵活,全产业链覆盖
合作社可开展多种业务:农资采购、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机械服务、乡村旅游开发、农村电商等,从种地到卖货,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打通。
亮点3:真金白银支持,实惠到家
专项资金支持:支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发展智慧农业、农村电商。
用地有保障:优先安排加工、仓储用地,允许使用集体建设用地。
金融强扶持:银行需提供贷款,保险机构定制农业险,鹤壁某养殖社曾通过“活体抵押”获200万“救命”钱。
项目倾斜: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推广等项目可直接委托合作社实施。
亮点4:登记快、退出易,线上也能管
设立便捷:市场监管部门“一站式”服务,材料齐全快速拿证。
注销灵活:无实际经营的“僵尸社”可简易注销。
线上表决:成员可通过视频参会或委托投票,异地也能当家作主。
亮点5:严管违规,保障权益
打击“空壳社”:无农民参与、无实际经营的合作社将被清理。
财务透明化:定期公开账目,接受成员和政府监督。
重罚违规:对强迫入社、挪用资金、非法放贷等行为将追责到底。
《条例(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和建议。
解读1:严把“入口关”,规范设立与运行
成员资格灵活多样:确保农民成员占比不低于80%,同时放宽成员资格认定条件,如户籍、土地承包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明等均可作为依据,既保留了农民主体性,又吸引了多元人才参与。
出资方式多元化:允许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但严格规定土地用途和期限,既盘活了农村资源,又防止了“非粮化”风险。
禁止变相金融活动:明确禁止合作社从事资金互助、信贷等业务,有效防范了非法集资风险,保护了农民财产安全。
解读2:强化内部治理,保障成员权益
民主管理透明化:实行“一人一票”制,附加表决权不超过20%,确保决策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避免了“大户垄断”。
财务公开常态化:要求合作社定期公开财务状况、项目申报等重大事项,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增强了成员对合作社的信任和支持。
解读3:政策扶持“组合拳”,激发发展活力
用地用电优惠:为合作社提供生产设施用地优先保障和农业电价优惠,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金融保险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专属信贷产品,保险机构定制农业险种,有效缓解了合作社融资难、风险大的问题。
税收减免实打实:明确合作社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了经营负担。
未来展望:乡村发展的“三个转变”
从“松散组织”到“规范实体”:通过加强登记备案、财务监管等制度,推动合作社向规范化、实体化方向发展。
从“传统农业”到“全链创新”:政策扶持将加速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从“个体致富”到“共同富裕”: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合作社将成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纽带。
4月20日,在博爱县柏山镇义沟村万盛园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里,村民正忙着挖春笋。(程全 赵霞 摄)
实践:多领域实践展现合作社活力
●农机服务升级:泌阳县中播农机合作社的“全链赋能”
规模化农机作业:该合作社配备120台农机设备,为周边3万亩耕地提供小麦、玉米机械化收割服务,作业效率提升50%。2024年秋收期间,通过无人机精准喷洒技术,帮助农户减少农药使用量30%,节约成本超200万元。
农资供应链创新:与化肥厂商直接合作,定制配方肥料,采购成本降低12%。2024年为成员配送农资1.2万吨,每亩种植成本减少80元。
订单农业拓展:与双汇集团签订5万亩玉米定向供应协议,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亩均收益较散户提高18%。
●种子研发突破:西华县农福合作社的“良种革命”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研发“箕花1号”品种,含油率从普通花生的45%提升至56%,市场收购价每吨高出800元。2024年推广种植1.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200万元。
“良种置换”模式创新:农户只需预付30%种子款,收获后以等量产品抵扣余款,降低种植风险。2023年该模式覆盖206户,置换良种面积达9500亩。
●金融扶持落地:临颍县某合作社的“资金破局”
“活体抵押”融资突破:2024年,某养殖合作社以2000头肉牛为抵押物,获得农商行300万元贷款,用于扩建标准化牛舍,年出栏量从500头增至1500头。
税收优惠显实效:焦作市某果蔬合作社2024年销售额1800万元,因免征增值税政策节省税费超40万元,将资金投入冷链物流建设。
●产业链整合:三门峡食用菌联合社的“集群效应”
“六统一”管理模式:联合12家小型合作社,实行菌种、技术、品牌、包装、销售、物流统一管理,2024年产值突破3亿元。
深加工增值:引进香菇脆片、菌汤包生产线,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带动500余名农民转型产业工人,月均工资达4500元。
典型案例对比:政策红利释放成效
《条例(草案)》不仅是一部地方性法规,更是一份“乡村振兴承诺书”。通过规范管理、精准扶持、权益保障等措施,为农民合作社发展注入了确定性,让“小合作”撬动了“大振兴”。展望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合作社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编辑:祝萍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