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民营经济发展“加速键” 做强民营经济 郑州如何再进阶
宇通客车成为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样本 河南日报/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韩玉
郑州,手握“交通枢纽+千万人口”的底牌,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60%的GDP,但头部企业缺少、创新浓度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4月28日上午,郑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指明了郑州民营经济发展的“进阶”方向。而其竞逐民营经济强市目标背后,也是一场关乎城市发展势能的突围。
郑州民企“三巨头”现场发言
有何深意?
大会现场,三家企业被推至聚光灯下——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时空隧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家企业的代表围绕郑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话题依次发言。
作为郑州本土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宇通客车大中型客车国内市场份额超30%,全球市场份额超10%。此外,在新能源、无人驾驶等赛道,宇通客车加快布局,成为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样本。
作为郑州科技型企业的代表,目前,汉威科技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气体传感器及仪表制造商、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国内首批、河南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科技含量满满。
郑州时空隧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全国230余座城市,为全国超过7000万用户提供7×24小时即时生活服务,以其适应当下社会的灵活就业模式,撕开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口子。
三家分别来自制造、科技、服务等业态的企业,虽发展方向不同,却拥有诸多的共同点,比如均为所在产业的龙头企业,且含“新”量满满。
而这场“头部企业阅兵式”背后,也暗含郑州的清醒认知:民营经济“进阶”不能止步于“大”,更要瞄准“强”。
郑州发力民营经济离不开三层考量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民营经济对于郑州的重要性:2024年,郑州市生产总值达到1.45万亿元,其中民营经济贡献了超过60%的GDP、77.6%的税收、65.4%的进出口总值、64.3%的科技创新成果、93%的就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此时发力民营经济,业内人士认为,背后离不开三层考量。
首先,这是一场经济突围战。
民企兴则经济兴,民企强则经济强。当杭州以36家中国民企500强企业托起民营经济版图时,郑州正在面临“高原缺峰”的尴尬:2024年郑州市市场主体突破210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占比超97.3%,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但头部阵营成员不足,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只有4家郑州企业,郑州缺乏“现象级”创新企业。发力民营经济,是郑州打破“枢纽依赖”、培育新的内生增长极的“背水一战”。
其次,这有利于郑州抢抓机遇,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积极作为。
当前,河南省将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郑州作为枢纽城市,可通过壮大民营经济队伍及对外合作充分释放枢纽经济潜能,推动交通网络优势向要素配置能力转化,最终实现从基础性物流通道向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要素配置中心转型升级。
最后,这也是一场城市能级的终极较量。
民营经济占比、上市公司数量、独角兽企业规模……这些指标早已超越GDP本身,成为城市竞争力的“硬通货”。郑州若想跻身国家中心城市前列,民营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将是重要一跃。
竞逐民营经济强市,郑州“路线图”出炉
“要加快建设新时代民营经济强市”,会议现场,郑州市相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而会议现场印发的《郑州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也勾勒出郑州民营经济的进化图谱:
——在增长逻辑方面,要从“堆数量”到“优结构”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民营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主”企业,持续提升民营经济主体发展质量,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开拓市场,优化民营企业治理结构。
——在市场环境营造方面,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深入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检查,加大对限定交易、妨碍商品自由流通等违法行为的纠治力度,进一步强化信用建设,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持续强化民营经济资金、土地、人才、能源环境、数据要素等要素保障;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在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浓度”方面,加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向民营企业开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中试验证平台。
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洪流穿过米字形高铁网,郑州这座曾以“枢纽+人口”定义优势的城市,正在尝试用一场“内部革命”,探索枢纽城市民营经济的独特进化路径,破解“枢纽型城市”的新增长密码。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