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新材料让世界更多彩——从盛源集团看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2025-04-30大河网-河南日报

濮阳市盛源集团聚力新材料领域创新发展。 李博 摄

盛通聚源多款创新材料吸引外国客商打卡。本报资料照片

濮阳市盛源集团的产品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张雯博 摄

  【编者按】

  近日,国新办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一季度我国外贸规模增长、质量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

  豫企用发展业绩,印证了这一趋势。

  在濮阳,盛源集团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聚碳酸酯新材料海外销售量同比增幅300%,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超70%。

  以盛源为代表的中国制造,海外“圈粉”凭什么?

  连日来,记者走进盛源集团深度探访“解剖麻雀”。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相对于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盛源似乎离我们有点远。

  但不夸张地说,其研发生产的新材料不仅代表了科技前沿,也让我们的世界更多彩。

  “这瓶透亮的‘塑料颗粒’,就是我们研发的生物基PC,用它做出的摄像头、显示屏、汽车窗,透光率更高,并且不会发黄。”

  “这卷薄薄的‘塑料膜’,是咱生产的聚苯硫醚(PPS),260℃高温的烘烤也不变形。我们生产的PPS树脂,经玻纤、碳纤等复合改性后,可在240℃以下长期使用,综合性能大幅提高。是新能源和航天领域必不可少的‘塑料黄金’。”

  ……

  4月18日,在深圳国际橡塑展盛源集团的展位上,工作人员细心为客商介绍核心产品和应用场景。

  小到蓝牙耳机、眼镜、手机,大到航天工业、新能源产业、无人机制造,都有盛源产新材料的贡献。

  在业内人看来,盛源不仅“无处不在”,还有很多成功标签:

  国内首家建设聚碳酸酯项目的民营企业;

  国内首家拥有非光气酯交换法生产技术的民营企业;

  上线了国内首套大型生物基PC生产装置;

  ……

  这家深植濮阳市范县的企业,引领行业之先的密码是什么?

  “既离不开企业主动投身时代洪流、开拓创新的实践路径,也得益于党和政府战略引领的时代机遇。”盛源集团董事长王息辰说,盛源集团将企业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潮中,始终将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作为企业发展的金钥匙,才真正实现了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之窗。

  1

  “原字号”起步

  在盛源集团的展厅内,挂着一张历史照片:杂草丛生的待建工厂内,王息辰踏着泥泞为新厂打桩奠基,而照片中的石油化工装备,现在看来实属简陋。这就是2006年盛源的前身——昌源石化的生动写照。

  创业初期的诸多艰难,挡不住王息辰对市场机遇的洞察和判断。

  2002年,他拿着3.8万元军转安置费,与他人合伙购买了一辆油罐车。在接下来的三四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忙碌奔波在石油化工厂之间,用自己能吃苦、敢吃苦的毅力,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组建了自己的运输车队。

  凭借着“第一桶金”和跑车送油的经验,2006年,王息辰筹资200万元成立第一个公司——昌源石化有限公司,建设了年产3万吨石脑油项目,并逐渐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本。

  “石脑油是基础化工品,技术门槛低,企业面临‘两头挤’的窘境。”盛源集团副董事长马广生说,上游原料价格波动频繁,下游市场议价能力弱,稍遇风浪,企业就跟着震荡。

  为了提升抗风险能力,企业在2010年注册成立盛源石化公司,上马了年产20万吨“芳构化”石化深加工生产线。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的技术,在原有石脑油产线的基础上,把蒸馏分离石脑油过程中产生的环烷烃等废气,通过催化剂变成芳烃‘贵族’。”马广生说,“芳构化”是石油化工行业的点石成金术,芳烃是香水、塑料等行业的“黄金原料”。

  一条生产线,让盛源提升了盈利能力,扩大了产业“朋友圈”。

  2010年,盛源实现了产值过24亿元,利税超8000万元,帮助26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产业越做越大。

  2

  “老字号”突围

  已经初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产业协同优势的盛源,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做传统化工产业,轻车熟路,企业没前途;做新型化工产业,困难重重,企业有前途。”马广生说,到底是守业,还是继续创业?

  一旦踏上创业路,只有永远向高攀。

  盛源在十字路口,选择了难而正确的路:持续升级,沿着产业链做深加工。

  2012年,盛源科技公司成立。同年,落地了我省第一家5万吨顺酐装置,专攻顺酐及其衍生物。

  产业方向,从传统石化,走向精细化工。

  顺酐是世界上第三大酸酐,是典型精细化工产品,同时也是下游涂料、树脂、医药工业、农药、橡胶等领域的重要原料。盛源科技顺酐产品作为环保原材料,广泛应用于BDO、可降解塑料、不饱和树脂、醇酸树脂等领域。

  “跨出这一步,难,是真难!生产调试和产品升级前后耗了年把。”马广生说,做难事也必有所得。

  这条顺酐生产线,为盛源参与市场合作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产业版图不断扩大,产值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创业路上,总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随着国内顺酐产能不断扩大,行业竞争也进入一片红海。

  为了突围,盛源直接跳过旧路线,用正丁烷氧化法生产,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生态效益。2023年,企业落地了20万吨顺酐新产能项目,通过工艺优化和规模效应,实现了进一步控本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创业没有一劳永逸。为了应对国内顺酐产能过剩,盛源通过拓展下游产业链衍生物,增强竞争优势。

  产业链不断延伸,为企业赋予强大生命力。

  3

  “新字号”领跑

  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必须持续向未知领域挑战。盛源全面“向新行”。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对聚碳酸酯(PC)新材料需求旺盛,2014年前后,国外企业纷纷在国内建厂。

  捕捉到市场信号的王息辰,决定带领企业挑战全新课题。

  “PC技术壁垒高、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王息辰说,但是应用广泛,这是个大市场。汽车、电子电器、建筑材料、医疗器械等,凡是需高端“透明塑料玻璃板”的产业,都需要PC。

  起初,盛源试图与日本或德国的行业巨头合作。“但是人家不理咱、也不接见。”王息辰说,到日本和德国拜师学艺,吃了不少闭门羹。

  当时,国内业界的主流声音是“民营企业做不成PC”。

  困难和成见就像一座大山,盛源把它当作垫脚石。

  “我们坚持自主创新,死磕技术壁垒!前后试验不下千次。”马广生回忆苦中作乐的燃情岁月,感叹不已。

  2016年,盛源攻克了“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生产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填补我省产业空白。

  这一年,盛源集团上下信心倍增,成立了盛通聚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建设聚碳酸酯(PC)项目的民营企业。

  2019年,盛源采用“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实现了一次性试车成功,总投资19.5亿元、年产13万吨聚碳酸酯(PC)项目开足马力,成为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黑马”,赢得了同行尊重。

  现在的盛源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手握多项“首个”“独家”:

  国内首创,用异山梨醇生产生物基PC;双向拉伸聚苯硫醚(PPS)实现国产化突破……

  盛通聚源研发总工程师黄森彪博士直言,国内PC行业“卷”了近十年,随着巨头涌入,进入白热化阶段,只有走创新“华山一条道”才有未来。

  我们制定了鼓励研发的“内部321机制”,产品研发成功后,前三年分别以净利润的30%、20%和10%作为研发团队的奖励,激发研发团队持续创新动力。

  谈钱不伤感情,重赏之下必有创新。让实验室与市场价值同频共振。一线研发人员工装上全部佩戴印有“创新,我的责任”字样的袖章。

  “创新”不仅戴在身上,更刻在了盛源人的基因里。

  逐年壮大的研发团队,为未来3年储备了一批创新成果。聚醚醚酮(PEEK)“金字塔尖”材料研发实现突破,自主研发的以异山梨醇为原料的生物基PC,成为各大展会的“明星”材料。

  企业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石油化工转向特种新材料,领跑新材料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4

  “外字号”拓局

  近20年间,盛源坚守主业,向下扎根,向上高攀。

  资产规模也从起初的3.8万元,扩大至当下的70亿元,企业员工从起初的37人,增加至如今的900余人。在多个单项领域保持领跑。

  在王息辰看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之后,绝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发展,更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行业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突破,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

  “新材料让世界更多彩。”王息辰说,这是盛源的愿景,也是盛源的追求,更是盛源开放的态度。

  盛源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出口销售,2023年,顺酐出口量已稳居全国第二,聚碳酸酯出口业务以“黑马”姿态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一批批标着“盛源制造”的聚碳酸酯颗粒运抵日本、南美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日本企业测样时反复确认产品数据,惊叹我们的质量比日本产的要优秀。”盛通聚源外贸经理杨闪闪回忆说。

  就在记者采访前夕,日本、韩国、沙特阿拉伯的客户先后来到企业验厂,希望进一步合作。

  今年,4月15日至18日,在深圳举办的2025国际橡塑展上,盛源的多款创新材料吸引外国客商打卡、咨询。

  “除南极洲之外,我们的产品卖遍全世界!”盛通聚源外贸团队人员指着世界地图自信地说。

  “技术优势带来的质量优势,企业全产业链生产线,是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底气。”工作人员金守鑫说,依托顺酐的产品优势,拓展下游产品,公司打造了顺酐—四氢苯酐—六氢苯酐的产业链,提升了综合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弯道超车。

  从寻求“技术输入”变为“技术反哺”,盛源集团的发展就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当然,出口贸易并非坦途,在个别国家遭遇“隐形壁垒”,在有些市场遭遇“故意刁难”,在少数地区碰到“高墙小院”。

  在盛源人看来,这并非主流。

  毕竟内循环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外循环有共建“一带一路”黄金机遇、RCEP成员国旺盛的需求。

  来自中国河南濮阳的盛源,正在用新材料让世界更多彩!

  记者手记

  创业创新创造释放活力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

  盛源人从运输队起步,逐步创办昌源石化、盛源石化、盛源科技,再到近年来重仓投资盛通聚源新材料企业。

  23年间,盛源集团数次“添丁”,家族成员不断扩大,绘就了当下事业版图。

  在每一次产业跃迁中,“持续改进”的精益理念始终贯穿全流程,从车队调度看板到智能排产系统,从车间5S管理到全价值链数字化,盛源将精益理念深植发展血脉。

  每一次“扩容”,都是盛源人终生创业的勇敢表达,也是企业战略中心调整的风向标,更是企业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见证。

  这个出身于河南濮阳市范县小镇的新材料产业集团,在转业军人王息辰的带领下,始终把事业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中。

  如今的盛源,不仅是石化新材料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突围的鲜活样本,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缩影。

  具有同样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城市很多。而盛源能在濮阳崛起,数十年间,不断调整发展方向,踏准时代节拍,实际上是人努力的结果。

  无论外部环境何等严峻复杂,记者看到的盛源集团,始终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盛源造新材料让世界更多彩!

  专家点评

  从盛源集团解码我省新质生产力的跃迁路径

  苏瑜 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濮阳是石油资源型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盛源集团从3.8万元军转安置费起步的石油运输队,历经“‘原字号’起步—‘老字号’突围—‘新字号’领跑—‘外字号’拓局”的战略跃迁,蜕变成为资产规模70亿元的新材料领军企业,实现了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动能转换。

  其内在机理可从三个维度解析:一是以“靶向创新”重构产业基因。盛源将市场痛点转化为创新靶点,通过“芳构化”技术将炼化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芳烃,破解传统产业低效困境;攻克“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PC生产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国内首创生物基PC技术,抢占绿色材料制高点。

  二是用“韧性网络”构筑产业生态。盛源纵向延伸顺酐—富马酸—高端衍生物产业链,实现附加值逐级跃升;横向布局PC、PPS、PEEK等特种新材料,形成多赛道协同优势。这种“全产业链+多产品矩阵”模式,不仅增强抗风险能力,更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借“双循环”重塑全球竞争力。盛源对内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技术优势,对外借势“一带一路”将顺酐出口量做到全国第二,PC产品打入日韩高端市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培育技术优势,以国际大市场反哺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双循环”的实践价值。

  盛源集团的转型实践,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根植于传统产业土壤的战略性重构,为资源型城市破除“资源诅咒”、为全省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鲜活样本。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需进一步释放“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开放第一抓手”的乘数效应。未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制度型开放深化,河南有望以新材料产业为支点,培育更多“专精特新”标杆,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原力量。

编辑:王晓颖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