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底色 永不褪色 ——劳模C位出道记
“当每位工人都怀有工匠精神,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郭超正在进行焊接作业。 杨致文 摄
“用精湛医术守护人民健康,用医德传承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我毕生的追求。”
秦贵军为患者进行诊治。 王文观 摄
“手艺人离开了泥土,就摸不准时代的温度了。”
陈连义悉心打磨官窑作品。 杨致文 摄
“身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我将继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胡任官对叉车进行维护保养。 受访者供图
“提高装备作战效能,带领大家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比武竞赛中,李宜轩正在进行器材讲解。 周纪许 摄
核心提示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他们不是天生的“明星”,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完成惊艳蝶变,他们身上有着永不褪色的奋斗底色,闪耀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璀璨光芒。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几名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看他们如何用匠心与热爱,为时代写下最动人的注脚,以此向每一位辛勤奋斗的劳动者致敬。
毫厘之间焊出绚烂人生
河南日报记者 周晓荷
一排灯泡亮起,将直径0.32毫米的钢丝固定在上面,手持氩弧焊焊枪开始作业,高温电弧一闪,钢丝瞬间被切断,灯泡不破不灭……
4月25日,郑纺机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国劳动模范、冷作工部生产班长郭超向记者展示了绝活。“氩弧焊的电弧温度可达1万摄氏度以上,要想在点亮的灯泡上将钢丝熔断或者焊接成功,必须做到快、稳、准。”他介绍。
今年39岁的郭超,22年如一日,在高温与强光中,以电弧为针,以焊丝为线,编织着自己的工匠梦。
2003年,还在技校读书的郭超获得了到郑纺机实习的机会。“师傅要求:氩弧焊焊接1毫米薄板,不但要保证正面焊缝美观,而且背面要无焊透及焊漏现象。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标准,即便是从业多年的熟练焊工也难以达到。”郭超笑道。
22年来,郭超一次次挑战极限:在氩弧焊接中,一般焊缝直线度检验误差在2毫米就算过关,而他给自己要求的是1毫米,精密部件焊接中更是要把误差控制到0.1毫米……
在“钢铁缝合”的极限里,郭超完成了成长蝶变:2008年取得高级焊工资格证,2015年取得特种设备操作技能教师资格证,2018年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随后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18年6月,郭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围绕纺织机械零部件的钛合金焊接技术、不锈钢管道J型坡口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等开展技术攻关,已完成创新成果63项,形成创新工作方法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
昔日的学徒已成名师。郭超对徒弟要求高,一如往日师傅要求他一般。“随着中国制造跨越式发展,我们的技术标准不能只停留在现在,而是要面向未来。当每位工人都怀有工匠精神,中国品质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郭超的朴实话语,诠释着一位大国工匠的初心担当。
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秦主任,这是我的化验单,您看接下来该怎么治疗?”4月30日下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间诊室内,一名从外地赶来的患者焦急地向该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医学部主任秦贵军询问。秦贵军仔细查看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在他的耐心解答下,患者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从初入杏林的年轻医师成长为国内知名的内分泌专家,38年的从医生涯中,秦贵军诊治过形形色色的疑难杂症,点亮无数患者的生命之光,他也因此获得众多荣誉和奖项。今年,他的“荣誉榜”再上新,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有一次,一名来自开封的30岁男子找到秦贵军看病,这名患者患病8年,平时有血压高、乏力的症状,还出现过四肢瘫软。“来我们医院前,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一直没有查出明确的病因。”秦贵军说。
秦贵军采用先进的肾上腺静脉插管分段取血技术,最终确诊病人患的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合并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当时这种疾病世界上仅报道过4例,虽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风险很大。秦贵军与泌尿外科医生一起,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他回忆道:“手术中,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如履薄冰,力求精准无误。”最终,手术取得了成功。
从医多年,秦贵军以精诚之术守护生命之光。秦贵军带领团队历时20余年,深入研究糖尿病关键发病机制,开展河南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研、青少年肥胖及糖尿病筛查等项目,打造了“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省市县三级防控体系,建立了10万人临床队列和生物样本库,研发的糖尿病早期筛查技术让23万人受益。
在秦贵军看来,医者的匠心不仅是显微镜下的毫厘必争,更是对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用精湛医术守护人民健康,用医德传承培养优秀人才,这是我毕生的追求。”秦贵军说。
匠心守窑古艺新生
河南日报记者 朱殿勇 王绿扬
4月30日下午,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陈连义大师工作室内,拉坯机台“嗡嗡”地转了起来。只见一双手将泥巴“啪”的一声摔到台面上,找准机台中心后,这双手扶着泥巴向上运力,渐渐地,泥巴被“抱”起,大拇指向中心压下去,给泥巴“开窗”,再继续向上拉伸……不到5分钟,一只圆润、挺拔的梅瓶便成了型。
这双手的主人正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开封市德庄陶瓷博物馆馆长陈连义。他刚刚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陈连义毕业于河南大学工艺美术系。在北京深造期间,陈连义偶然和官窑结缘,决定回到家乡开封传承官窑文化,复原官窑。
“在中国陶瓷史上,关于官窑的记载很少,传承发展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陈连义回忆,他翻阅大量的宋代史料、走访窑区、拜会专家,几经波折后,才搞清了官窑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
想打造出一件完美的官窑作品实属不易。薄胎厚釉的官窑作品需要经过两次烧制,炉温要烧到1280摄氏度,稍有闪失,就会胎体变形、色釉溢流。冬夜,陈连义身裹大衣,紧盯着炉温仪;夏日,一身背心、短裤的他整天泡在工作室里。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令宋代官窑“重获新生”。
在陈连义看来,一件好的官窑作品,不但要有精美的外表,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创作的官窑作品有寓意“满招损、谦受益”的“莲花如意”,有象征焦裕禄精神的“焦桐尊”,还有弘扬丝路精神的“如意螭龙”等。
为了让官窑文化“潮起来”,陈连义和同事开发出官窑冰箱贴、潮玩、手镯、手串等文创产品。在他创建的开封官窑教学研学实践基地内,中小学生能够免费体验官窑制作过程,感受官窑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陈连义,每天仍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笑着说:“手艺人离开了泥土,就摸不准时代的温度了。”
叉车高手勤奋筑梦
河南日报记者 王斌
4月28日,拨通全国劳动模范胡任官的电话时,他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接受表彰。“感谢国家,感谢时代。工作更加充满干劲儿了!”胡任官说。
今年35岁的胡任官是洛阳豫港龙泉铝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叉车工。15年来,他驾驶叉车安全生产24800多小时,实现了零差错、零事故。
可刚接触叉车时,胡任官曾屡屡碰壁。将货物从地面叉起时总会抖动,宽大货物过窄门时常有磕碰。他利用午休时间苦练驾驶技术,遇到操作难题就虚心请教。下班后主动加练,有时为了一个细小动作,他在车间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即便是回到家,他也会抱着《叉车维修保养手册》等资料“加餐”。
靠着勤奋和努力,胡任官的叉车技术突飞猛进。如今,他装卸一车炭块只需10分钟左右,远快于平均装卸速度。运输大件物料进出有限空间时,他也能游刃有余。
2018年,胡任官代表厂里参加河南省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叉车工技能竞赛。备赛期间,正值夏季,他头顶着太阳苦练,每天工服都是湿漉漉的。
比赛当天,在“高空挂啤酒瓶”环节,看着前面几名选手都失利了,胡任官压力很大。轮到他时,他深吸一口气,操作叉车将固定在叉车前部的铲子对准啤酒瓶瓶盖部位,缓缓抬起啤酒瓶,稳稳地挂到钢丝绳上。这次竞赛,胡任官获得第一名。
凭着这一手绝活儿,胡任官随后又多次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并获得河南省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工作中,胡任官很注重微创新。叉车上有“一干一湿”两套滤芯,作业时同时进气,这种设计非常影响发动机寿命。胡任官通过不断摸索,将其改造为“先湿后干”进气,使发动机寿命延长70%以上。
胡任官说:“身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我将继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火焰蓝”里的青春答卷
河南日报记者 周青莎 王绿扬
青春是什么颜色?在29岁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许昌市魏都区文峰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李宜轩的眼中,青春是红与蓝交织的。
2019年大学毕业后,李宜轩加入消防队,成为光荣的“火焰蓝”队伍中的一员。刚入队时,他的体能基础并不好。为了练好体能,他给自己“开小灶”——水带,别人拎一盘,他就拎两盘;假人,别人扛一遍,他就扛三遍。通过日复一日的“魔鬼式训练”,他一跃成为队里的尖兵。2022年,李宜轩以省消防救援总队第二名的成绩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消防指挥员。
李宜轩所在的文峰路消防救援站辖区内有胖东来天使城、胖东来时代广场等49家重点单位,人口密集,灭火救援、防火宣传工作任务繁重。“危难面前,谁都会害怕,但身为消防员,群众有难,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这是李宜轩常对战友讲的一句话。
“有一天晚上9点多,一家位于居民区的饭馆起火。我们到达现场后,发现起火店面内有个液化气罐正在喷火,此时距离起火已经过去了20分钟,店里还有另一个正被火焰烘烤的液化气罐,情况特别危急。当时就一个想法,一定不能让气罐在居民区爆炸。”他立即组织队员对罐体进行射水冷却。初步冷却后,他们将罐体进行了转移,成功处置了火情。自入队以来,这样的灭火救援战斗,他累计参加过900余次。
随着消防装备与时俱进,文峰路消防救援站配备了灭火救援机器人、雷达生命探测仪、侦查监测无人机、液压破拆设备等装备。每次站里来了新装备,李宜轩总是第一时间主动学习、模拟场景开展实战操作。“熟练掌握装备是每个消防员的必修课。我会将自己的实战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装备作战效能,带领大家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如今,李宜轩依然带着队员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救援现场与时间赛跑,红蓝交织的青春旗帜,始终飘扬在守护人民安全的第一线。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