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笔尖上的第二人生丨00后学生作家:让文学成为“不被AI取代的心跳”

2025-05-06大河网

  【编者按】文学源于生活,诗意藏于民间。在河南这片文化沃土上有一群钟爱文学的人,他们在工作之余以文字为舟、以诗意为桨,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远方。文韵承古今,书香润中原,为营造浓厚读书氛围,大河网推出特别策划《笔尖上的第二人生》,走进他们的阅读天地,触摸那些在稿纸上生长的年轮。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在社交媒体主导表达的时代,有人将朋友圈视为生活的橱窗,有人用它记录转瞬即逝的情绪,而对“00后”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青年作家杨昊宇而言,这些碎片化的文字却是他文学启蒙的起点。

从被嘲笑的“朋友圈文豪”到创作出长篇科幻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星元历》,他始终以笔为刃,在文字中寻找与时代的对话方式。近日,记者专访这位年轻的写作者,聆听他关于文学、创作与生活的思考。  

从“朋友圈文豪”到严肃写作者

本硕期间,杨昊宇均就读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作为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他出版有长篇科幻小说《星元历》,发表学术文章、评论、随笔3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除了担任多个赛事评委、编辑,其作品还被翻译为多国语言,也被国内外选本收录。

“个性签名、空间说说、朋友圈……这些就是我的第一本‘半公开日记’。”谈及早期的创作经历,杨昊宇直言自己曾是“表达欲过剩”的人。一碗麻辣烫引发的感悟、一段散步途中的哲思,都被他转化为文字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然而,这种真诚的记录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嘲讽。“有人说我‘只会写小作文’,有人直接拉黑我。但正是这些声音,让我更坚定地握紧了笔。”  

在将外界的质疑转化为“他者激励”的同时,杨昊宇也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文学创作需要超越流水账式的记录,走向更深层的思考。这种觉醒,与他对托尔斯泰、萨特等作家的阅读不无关系。“他们的作品让我明白,文学不仅是镜子,更是一把能解剖现实的手术刀。” 

作为河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杨昊宇的创作版图横跨小说、戏剧、音乐与文艺理论,并先后担任河南大学校史剧《启明》总导演、编剧,首届开封市大学生戏剧节总策划、总导演,即将出版学术专著《“戏剧—小说”研究》。

“写剧本时我是导演,排戏时我是演员,写小说时我又成了批评家。”他形容这种身份切换是“1+1>2”的修炼,“戏剧教会我结构张力,音乐赋予我文字韵律,而理论让我始终保持清醒。”  

代表作在科幻面具下解剖现实

2023年,杨昊宇的长篇小说《星元历》引发关注,这部被他称为“科幻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英文名直译为“历史是滚动的未来”,试图以虚拟时空折射现实困境。

《星元历》的创作有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区别,上半部主要是做大的框架建构,描绘的是悬疑性质的地球被入侵之谜,而这个谜底也在上半部最后揭开,是来自与地球文明同源,因为特殊原因,已经历了生态毁灭环境、工业毁灭科技时代之后,自身基因突变后的人类群体。接着演化为人类利用科技和超人类的战争,最终又演变为机械文明与人类和超人类联合起来的人机大战。

在杨昊宇看来,这场战斗本质,其实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状态和隐喻,所以从创作本身角度,这是一部“科幻”背景下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上半部侥幸获奖之后,我希望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在作品里。所以下半部,科幻几乎彻底成为背景,描写的是在战争之后,中年成为老年一代、青年成为中年一代、新的青年一代登上新舞台的故事。”

杨昊宇笑称,这里等于重新给了上半部的“结局”一个颠覆,重新去揭露隐藏的故事真相,比如宗教和皇权之间的博弈,女权对男权社会的颠覆等等。主要是想要表达理性的科技和感性的人文的结合,科技是大的舞台背景,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羁绊才是着眼的关键。

让文学成为“不被AI取代的心跳”

“提高阅读门槛是一种筛选,也是我对抗AI时代同质化创作的方式。”杨昊宇坦言,他刻意将抽象理论融入具象叙事,让文字成为读者与思想博弈的战场。“好的文学一定是哲学——它要撕开表象,追问本质。”这种创作观体现在他对“文学标准”的坚持中:既要以“最低姿态拥抱人民”,又要为作品穿上“艺术最高标准的外套”。  

这种跨界的野心,也体现在他对“文学与生活诗意”的解读中。“许多人把挂字画、晒诗书当作诗意,但真正的诗意需要一双审美的眼睛。”他引用自己2019年的朋友圈金句,“不能去诗意化生活,而要拿生活写诗。”  

面对AI技术对文学创作的冲击,杨昊宇表现出罕见的冷静:“如果创作沦为日常表达的复制,它终将被机器取代。真正的文学必须有门槛——不是傲慢的壁垒,而是向上的台阶。”他相信,那些需要读者调动思考与情感的作品,才能让文字成为“人类独有的心跳”。  

采访尾声,这位“朋友圈文豪”向所有热爱文学的人发出邀请:“阅读不该止于读书日。翻开一本书,你读到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叹息或呐喊。”  

在与杨昊宇对话的两个小时中,“坚持”是被反复提及的词。从被屏蔽的朋友圈作者到严肃文学创作者,他始终以稚拙却执拗的姿态,在文字中寻找安放自我的坐标。或许正如他所言:“文学是随我成长的心猿,我们注定要同行一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笨拙的坚持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回答。

编辑:何心悦  审核 :安艳鸽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