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古村不“古”——解读河南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共生密码”

2025-05-07大河网-河南日报

林州南太行传统村落石大沟村。本报记者 邓放 摄

一斗水村焕发生机。修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信阳田铺乡田铺大塆村演绎着新时代的田园诗意栖居。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安林

  山水如画的生态美景、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乡韵十足的民俗活动……今年“五一”假期,河南各地传统村落因地制宜,以创新思维激活沉睡资源,焕发现代生机,为游客带来了沾泥土、带露珠的独特体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

  近日,记者探访茅盾文学奖作品《宝水》中的原型地之一——太行山深处的修武县一斗水村,看其如何薪火相传留住传统村落风貌,焕发新活力,继而揭秘我省传统村落如何成为游客逃离城市喧嚣、寻觅乡愁乡韵的精神原乡。

  “一斗水”的新生

  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摘自《宝水》

  5月5日清晨,海拔1100米的一斗水村开始苏醒,阳光穿破云层,雾气散去,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俺村地处太行之巅,有西沟、东沟和外口3个自然村。村西北处有一泉,泉口大小如斗,这就是村名的由来。”36岁的村民张静芳,每天通过抖音宣传村子的同时,也为自家农家乐成功引流。

  住在外口村的郭文胜,年轻时在村里教过书。他回忆说:“一斗水村曾因处在太行古道的关键位置,是数千年来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齐侯伐晋、韩信擒豹、岳飞抗金等史事相传皆从这里经过。到了近代,途经这里的商旅车队更是川流不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古道废弃,山村落寞,村民外出打工,一斗水村无奈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落寞的一斗水村,出路在何方?

  改变发生在2013年,一斗水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场由内到外的改造就此开启。

  通过充分利用村中原有资源,一斗水村就地取材,精心打磨,重塑古村的质朴模样,实现古村活化,让沉睡的老宅获得新生。

  “到一斗水游玩”的旅行攻略频频被分享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一斗水”成了乡村游的网红地。

  “古村‘活了’。贾家大院、李家大院、一斗泉、白陉古道,是游客必来打卡的景点。”经营着民宿的郭文胜憨笑着说,“这个假期,村里民宿天天爆满。”

  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老家就在修武县,她在创作《宝水》时,多次来一斗水“泡村”。“几乎每次都是在俺家的民宿居住。”郭文胜自豪地说,“《宝水》刚出版,乔老师就给俺寄来一本。”

  河北省衡水市的职业画家宋雅兵来到这里就不想走了。“一斗水村很有画头,我要把它‘带’回去。”

  一斗水村,正是在焦作传统村落保护优先与发展活化之间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

  “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绵延赓续的文脉,让焦作境内留存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焦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邱志杰说,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焦作。随着国家、省把太行山沿线作为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后,焦作市传统村落的关注度、知名度连年攀升。

  截至目前,焦作市18个中国传统村落、35个省级传统村落以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为底本、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在延续传统居住功能、村落肌理、乡风民俗基础上,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使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古村落的突围

  那里小溪环绕,绿树成荫,房舍保持历史原貌,菜园错落有致;但村子里热闹不再,连在院门口打盹的老人都看不到几个,仿佛陷入沉睡之中……——摘自《陶三圆的春夏秋冬》

  从焦作一域可窥全省,1032个传统村落中,27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村落主要集中在豫北太行山区、豫西伏牛山区、豫南大别山区和环嵩山区等地。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说,近些年,我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形成了焦作市一斗水、洛阳市卫坡、信阳市田铺大塆等一大批保护发展示范村,新县、光山、郏县、林州市和嵩县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

  2022年7月,《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修订版)》印发,提出要尊重传统、活态传承,保持传统村落选址、格局、风貌等和谐统一,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4年3月,平顶山市首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地方性法规——《平顶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实施,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推动传统村落活态传承。

  2025年4月,《焦作市2025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时,要杜绝“拆真建假”“拆旧建新”“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行为。

  在保护的同时,传统村落注重和文旅产业融合,促进了活化利用,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新热点,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被称为“草帽教授”的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兴义说,一些地方忽视传统村落的原生态系统保护,热衷于在原址上弃旧建新。“有些地方的传统村落,村民自建现代房屋与传统村落格局冲突,部分古街巷被拓宽为水泥路,丧失了历史肌理。”

  很多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独特的定位和策划,以相似的农家乐、民宿等业态为主,缺乏对自身特色文化和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存在业态单一、千村一面的现象。

  陈兴义说,部分相对偏僻的传统村落中,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人走房空的现象。

  “村里部分古宅因无人居住而坍塌,刺绣传统手工艺因缺乏市场需求濒临失传。”豫北某传统村落当地干部坦言。

  “《陶三圆的春夏秋冬》作品中提到,‘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产业,年轻人是可以回到村子里来的’。这些年,有的传统村落随着新村民的加入,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提升了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陈兴义认为。

  新山乡的未来

  村中心有一片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仿古建筑融入本土元素,设置了粉条坊、香油坊、织布坊、杂粮坊、茶楼等,让游客可以亲历体验,记得住乡愁、挂得住乡情。——摘自《醉美杜庄“状元府”》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发掘和认知,也是当下与传统的真切对话。这个“五一”假期,我省传统村落有什么“新玩法”?

  走进太极拳发源地、中国传统村落温县陈家沟,世界各地赶来拜师学艺的太极拳爱好者络绎不绝。两三公里外的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蜜雪冰城的中央工厂,每天将加工后的原料发往全球超4.6万家蜜雪冰城门店。

  两大国际顶流IP携手碰出新火花。“县里以年轻化表达重构传统文化吸引力,把陈家沟的‘今夜·东沟’沉浸式夜游项目与大咖国际的‘雪王市集’项目串联起来,解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深度融合的密码。”温县副县长王欢欢说。

  “爷爷,这就是您小时候用过的石磨嘛?”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陕州地坑院,大人握着小朋友的手推动石磨,面粉簌簌落下,老物件成了活教材。

  北营村相关负责人说,陕州地坑院探索“政府+社会经营主体+村组织”运营模式,用民俗文化风情掀起了文旅热浪,让游客享受着“地平线下传统村落”的惬意。

  欣赏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参与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在杜春成笔下的《醉美杜庄“状元府”》原型地安阳县杜庄村,游客们在返璞归真的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兼顾文化延续与乡村振兴,不断在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中探索创新路径,让传统村落真正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韵乡愁、品得出历史厚重。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传统村落要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让村落成为承载乡愁与希望的可持续载体。”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名誉会长郑东军说,我省要加强对古村、古街、古道等保护性开发,保留村落的乡土气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为全省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古村不‘古’,因创新而焕新;乡村不‘衰’,因文化而永续。”陈兴义表示,希望通过探索“文化+科技”等融合路径,让散落于山川田野间的传统村落“活”起来、“火”起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就像《宝水》腰封上写的那句话,传统村落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新山乡落地生根’。”郭文胜很期待,今后能有更多人遇见这个大山里的宁静村庄。

  链接

  作家笔下的河南传统村落

  作家笔下的河南传统村落,多聚焦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城乡碰撞主题,折射出中原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新生。

  乔叶《宝水》

  ——修武县一斗水村、大南坡村

  乔叶深入豫北山区采风,将太行山村的自然风貌与现代转型结合,通过女主人公地青萍的视角,塑造了“宝水”这一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形象。

  麦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

  ——登封市袁桥村、信阳郝堂村等

  作品以嵩山脚下桃源村的七年之变为主题,描写了三代村民接力奋斗,使老村落从被扶贫对象发展为脱贫典型,直至成为富裕村,最终实现全乡十八村联动模式的创业史。

  杜春成《醉美杜庄“状元府”》

  ——安阳县杜庄村

  作品通过描绘古村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展现了“状元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价值,构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图景。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