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Global Talk丨从伏尔加到黄河 中俄友谊也有“中原温度”

2025-05-07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河南,有一群来自俄罗斯的“老朋友”,他们扎根于此、融入其中,在烟火气十足的日常中感受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活力。他们是热爱中医药文化的留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外籍教师,是现代化河南的参与者、建设者,更是受益者、守望者。在他们眼中,河南是温暖包容、充满活力的“心安之地”。他们的故事,正是中俄两国人民心灵契合、文化互鉴的生动写照。

三尺讲台是他最熟悉的舞台

“我来中国之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河南,这里满足了我对中国的许多期待。我觉得河南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来自俄罗斯的奥列格·格拉切夫(Oleg GraChev)说,河南的人、美食、太极、少林功夫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初来河南时,奥列格只是抱着“来看看”的想法。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十年。如今,他已在河南工业大学任教多年,三尺讲台成了他最熟悉的“舞台”,而教室里传出的笑声和掌声是他每天工作的最大动力。

图为奥列格在河南过春节,做元宵。

“我很喜欢站上讲台的感觉。学生们热情洋溢,对课程充满兴趣,而我能把这份热情转化为实际成果,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奥列格说,除了教学,他还经常组织中英语言角、中俄文化节等校园活动。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奥列格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外来者”,而是一名被接纳、被需要的“家人”。“我喜欢河南的生活节奏,喜欢这里温暖淳朴的人们。”奥列格告诉记者,他已经把河南当成了“第二故乡”。

“数字化教学设备、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日益多元的语言课程体系……让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拓宽视野。”奥列格表示,河南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外籍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一盏毛尖茶让她更好读懂中国

“以前我以为泡茶只是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直接倒开水,直到三年前和你一起去茶馆品茶,我才真正明白中国茶文化为何如此博大精深。”热爱信阳毛尖的俄罗斯女孩艾丽莎(Alisa),总喜欢在河南的古镇、茶馆中寻找那份独特的闲适与雅韵。

在河南,艾丽莎发现,茶不仅仅是解渴之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原地区数千年的风土人情。“中国人钟爱饮茶,不仅因为茶能清心养性,更因为茶文化蕴含着待人接物的礼仪,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说。

图为艾丽莎在茶馆体验信阳毛尖茶。

“来中国之前,我喝过的茶大多发涩、发苦,所以我平时并不太喜欢喝茶,但信阳毛尖的口感很好。”艾丽莎告诉记者,在其他国家,她买的茶叶虽然也是国际知名品牌,但大多带有苦味或涩味,而信阳毛尖不同,茶汤在唇齿与喉间会泛起一丝甜美的味道。

“我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河南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给了我无尽的灵感。”艾丽莎说,在河南生活期间,她不仅学到了茶艺,还深入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细腻与包容。

艾丽莎说,信阳毛尖让她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的窗,杯中的清茶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推拿是他探寻的“东方智慧”

“舒适、便捷、美丽、有趣……虽然偶尔会思念家乡和亲人,但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在河南的求学生活。”阿利赛克普·梅赫蒂耶夫(Alisakhib Mekhtiev),这位来自俄罗斯的阳光“大男孩”,用四个词语概括了河南在他心中的模样。2022年10月,阿利赛克普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修推拿学,老师和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阿利”。

回忆起与中医结缘的过程,阿利说:“高中毕业那年,我的堂哥已经在中国学了七年的中医,他建议我来中国学中医,告诉我中医历史悠久、疗法神奇,激发了我探索中医的兴趣和好奇心。”2014年,阿利如愿登上了从俄罗斯飞往中国的飞机,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中医学习之旅”。

图为阿利在河南中医药博物馆参观。

如今,中医的养生理念已深深融入阿利的日常生活。“我不熬夜、不吃垃圾食品、不点外卖……自从学了中医,我的生活作息更加规律了,我爱人常打趣说我提前过上了‘老年人’的生活。”在阿利看来,年轻人应重视老一辈传下来的传统养生方式。“中医强调‘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阿利说。

阿利告诉记者,放假回国时,他也会给家人、朋友做推拿,并从中医的视角提出一些养生建议,他说:“不止推拿,拔罐、针灸等中医疗法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而且我发现俄罗斯的中医馆也越来越多了。”问到学中医后最大的感触,阿利告诉记者:“我发现外国人对中医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也把中医药带到了世界各地。”(杨佳欣)

编辑:谭敏  审核 :安艳鸽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