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产出518篇破万热文!盘一盘河南“平安”系列官微如何玩转政务新媒体
大河网讯 2025年4月28日,由大河网·大河舆情研究院制作发布的河南政务微信影响力月榜2025年度第3期第2批正式发布。本期共计发布政务榜单19个,另外发布景区榜单1个,分两批发布。第2批榜单包括政法类Ⅰ、政法类Ⅱ、法院类Ⅰ、法院类Ⅱ、检察类Ⅰ、检察类Ⅱ、警务类Ⅰ、警务类Ⅱ、警务类Ⅲ、司法类。河南“平安”系列粉丝总量保持6000万量级,在2024年度政法新媒体评选中,“平安中原”位列全国省级公安新媒体前三。
记者梳理3月份河南警务类榜单中“平安”系列文章发现,阅读量1万以上的文章共计518篇,“平安洛阳”占据155篇,“平安南阳”有95篇。其中,“平安南阳”微信公众号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入围中央政法委“四个一百”优秀政法新媒体榜单,位居全国政法类第4名、公安类第1名。
本文以榜单数据中警务类“平安”系列为研究对象,特别邀请了南阳市公安局宣传科相关负责人,一起探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平安”系列如何玩转政务新媒体。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保持全国公安新媒体第一方阵
根据3月榜单数据,在518篇阅读量破万的热文中共有50篇天气预警类推文,其中,平安南阳发布相关推文达12篇,《刚刚,南阳发布暴雪预警!》一文阅读量6万+。天气预警类信息在重大预警信息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暴雨红色预警可触发停工停课停业,依据《河南省气象信息服务条例》,气象预警需在5分钟内完成全媒体插播。矩阵式传播机制在河南公安重大预警信息快速响应体系中发挥着关键性支撑作用,通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立体化传播网络,实现了预警信息与应急指令的高效触达与精准覆盖,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河南“平安”系列政务新媒体积极探索建立上下联运、整体发声的新媒体矩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河南公安新媒体账号总数达1438个,覆盖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形成以“平安中原”为龙头,省(平安中原)、市(如平安南阳)、县三级联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由此,记者以“平安南阳”为例,探索市级公安新媒体“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运行模式。横向联动上,充分发挥核心账号中枢功能,打造服务集成平台。南阳公安依托“平安南阳”微信公众号上线“110微报警”“微服务”“微警务”三大线上服务,涵盖“微信报警”“肖振宇工作室”“涉诈APP识别”等共计10项功能,整合防诈骗、交警业务、“微报警”、警局“一键导航”等高频办事流程,群众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微服务”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纵向层级联动机制上,重大活动期间统一调度宣传资源,共用“诸葛云”融媒体平台实现素材共享等。“平安南阳”实行“三审三核”发布制度,重要信息由市局统一审核,区县进行特色补充,例如,社旗县公安局抖音号开展执法直播,淅川县特警抖音号持续输出训练纪实,新野县局结合农耕文化制作反诈短视频,都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据各地公安局202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2024 年南阳公安在微博平台发布信息6870条,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信息3258 条,在头条号平台发布信息1850 条等;2024年“平安洛阳”新媒体矩阵共发布作品4.2万条,全网累计阅读量达5.7 亿余次;2024年郑州市公安局“郑警蜀黍”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1664条、“郑州警民通”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288条、“郑州交警”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295条;“郑州交警”微博发布信息5876条、“平安郑州”微博发布信息4884条;濮阳公安通过“平安濮阳”微信公众号等渠道,2024年发布媒体作品8100余篇,累计阅读量、播放量5000余万次。
如何借力垂直领域与民生话题
实现从“抽象结构”迈向“本土实践”?
3月,“平安”系列10万+阅读量的文章共有4篇,3万+阅读量的文章共有84篇。当84篇爆款文章剥离数据外壳,其文本内核呈现出鲜明的警务特色。不同于普通政务新媒体,这些内容在法言法语与网言网语间的转换艺术,正是构建公安新媒体“可信又可亲”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解码这些爆款文章背后的共性特征与创新突破点。
基于榜单数据发现,内容创作上,“平安”系列政务微信重视内容生产机制创新,深耕垂直领域,聚焦反诈宣传、民生热点、天气预警等方面,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传播方式上,出圈的公安政务微信普遍具备三大共性特征:执法刚性与传播弹性的平衡、政策高度与民生温度的融合、专业话语与网络语境的转换。公安执法通报的叙事革新与传播表达创新,从单向发布到互动传播、故事化叙事重构实现叙事模式转型,摒弃传统“高大全”式宣传,采用“小切口”叙事策略,从可视化呈现、全媒体联动、沉浸式传播三个维度创新表达形式。
“平安南阳”发布的《女友夏星河,落网!》先后被中国新闻社、央广网等37个中央、省市级新媒体平台转载,夏星河火遍全网,热度席卷全国。南阳市公安局宣传科负责人王龙接受采访时称,在“平安南阳”运营过程中,南阳公安对内容选材、栏目设置、语言风格、留言回复等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自我革新,适应新媒体时代网友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习惯,巧妙使用网言网语、图片、动漫、音乐、表情包、动图等新媒体语言,提高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公安工作成效,增强粉丝黏性,赢得用户的喜爱和支持。
王龙介绍,“我们主打‘接地气、冒热气’,群众在哪里,就把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特别是以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肖振宇名字命名成立的“肖振宇寻亲工作室”,先后帮助2000多个离散家庭实现团圆梦。“平安南阳”持续聚焦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用需求流带动信息流,实现公安信息的无缝对接推送,提升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当“反诈骗”遇上“情绪化传播”
情感共振如何让“防诈止谣”更有效?
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审视,公安新媒体“防诈止谣”宣传的情感共振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情感动员理论的传播实践创新。其核心在于通过情感符号的编码与解码,将原本单向度的警示信息转化为具有社会黏性的情感叙事,从而在受众心理层面实现从认知接受到行为改变的跨越。
谣言传播与公众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情绪驱动谣言传播,恐慌、愤怒等负面情绪会显著降低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使人们更易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另一方面,谣言内容往往包含能触发特定情绪的符号或叙事框架,如代际冲突、权利不平等等敏感话题。此外,结构性社会变迁张力易引发公众的集体焦虑,这种情绪背景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情感共振式“防诈止谣”宣传打破受众对传统说教式宣传的心理防御,比传统宣传方式更具有认知接受优势,《紧急提醒!打过科兴疫苗的,速看!》一文阅读量10万+,用短平快的方式直接提醒“‘接种科兴疫苗的人凭接种证明可领取每人2000元的补助’为诈骗信息”,强化风险感知,制造情感冲击,强化风险感知,这种情感触发比理性告知更易形成记忆锚点。
情感化传播的持续深化,让每一份警惕成为习惯,让每一次宣传触动人心。公安宣传通过情感共振的方式,让防诈止谣从“政府宣传”转变为“全民共情”。
让政策宣传“活”起来
场景化、视觉化传播创新社会治理新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让政策宣传真正“入脑入心”?河南公安新媒体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以场景化、视觉化、互动化为突破口,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情感化内容表达、精准化受众触达,让政策宣传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警民、赋能治理的“新桥梁”。从“换证体检地图”场景化渗透,到“一图读懂”的政策解读类文章精准触达,公安宣传正以新媒体思维重构宣传逻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政策法规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社会治理实践。这不仅提升了宣传效能,更激活了全民共治的新动能。
公安新媒体通过打造轻量化场景,提升传播效能,实现办事指南的“触手可及”服务。《@南阳车主 换证体检,最新联网医院公布!》,为让市民方便、就近、快速办理车驾管业务,南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将全市可办理互联网驾驶人体检业务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整理公示,市民可根据需求就近选择地方办理互联网驾驶人体检业务。将政务服务信息嵌入具体场景,使公安政务新媒体用户在生活化场景中自然接收政务信息,提高政策宣传的到达率,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业务。
《一图读懂——2025年南阳公安工作》《河南交警全面推广“五个一”文明执法规定》等文章,将复杂的公安工作要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可视化内容,使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度大大提升,通过创新构建“新媒体视觉传播+政策解码+治理实践”的现代化宣传体系,通过新媒体视觉传播的创新应用、政策解码机制的持续优化和治理实践的深度拓展,不仅有效提升了公安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为构建新时代警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舆情回应3.0时代
公安新媒体如何用“网言网语”化解危机?
全媒体时代,公安新媒体回应涉警舆情具有以下核心重要性:主动及时回应涉警舆情可阻断谣言扩散,公开透明的通报能消除公众疑虑,避免“滚雪球”式负面传播,增强警民互信。常态化互动也可以培养网民理性认知,舆情发生时,降低其对立情绪,提升治理效能。
2024年,郑州公安通过门户网站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388条;濮阳公安通过“平安濮阳”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正面回应和化解涉警舆情隐患10余起。王龙介绍,“平安南阳”聚焦打赢网上网下两个战场,重大舆情第一时间发声,发布辟谣和舆论引导文章,用微言微语架起与民沟通的桥梁,使群众形成重大事件先看“平安南阳”的思维模式。
情感共振式“防诈止谣”宣传降低辟谣难度,《反转了!确认系摆拍!》阅读量5万+,“近日一男子自称在太原某机关工作,年收入35万到40万”的相亲视频遭质疑,此类信息易引发舆情,激发社会矛盾。此篇报道通过“陈述谣言+法律分析+澄清谣言”,抓住潜在的情绪“爆发点”,有的放矢进行辟谣,在情绪上保持对追求正能量的“同频共振”,有利于制止负面信息传播的“滚雪球”效应。
当前涉警舆情呈现“无视频不关注”的新特征,公安机关需重点提升可视化回应能力,通过执法记录仪片段、动画图解等形式增强说服力,同时应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根据舆情热度动态调整回应策略。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头条事件的舆情管理方面,公安宣传工作更要充分把握时间、 速度和效果,更好更快地明确各项真实信息,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并在第一时间将正面的事实内容和宣传内容推送给媒体和公众,增强公安机关的社会公信力,协助基层警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基层警务工作的开展效率。
“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
当好公安机关与群众的“连心桥”
新媒体时代为公安机关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部专家马阳阳认为,新媒体泄密案件警示公安机关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时要警惕出现危害国家安全和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例如,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过程中掌握普通群众无法掌握的案件信息和细节,这些信息和细节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被不良用心者通过加工和歪曲解读造成社会危害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公安机关应在操作管理层面建立起完备的媒体审查发稿机制,以及新闻内容审查等制度“防火墙”,避免通过文字和画面发生“主动泄密”事件、用好心却办成坏事的遗憾。
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讲好公安故事,公安新媒体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底线,坚守公安立场,树立全媒体宣传的格局意识和政治站位;强化内容组织与选取,增强运营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意识;优化宣传方式,增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结互动等对策。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灵活运用全媒体元素和力量,积极适应形势发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
王龙称,“公安工作开展到哪里,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坚持将镜头对准基层、将话筒递给民警,大力选树宣传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感动人,用身边人感染人”。要开展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掌握公安队伍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民警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话题,把握“时度效”,增加内部宣传工作的鲜活性和感召力。下一步,南阳公安将继续坚持深入基层、随警作战,挖掘反映时代精神、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优质公安素材,在把握角度、反映热点、推敲文字上下足功夫,让平安南阳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有效“利器”,当好公安机关与群众的“连心桥”。(付婷)
编辑:何心悦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