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教育医疗治理效能丨少年心事谁来守护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实习生 张婉晴
洒满阳光的校园里,一堂情绪管理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通过角色扮演或心理绘画表达内心困扰。
晚饭的餐桌上,一家三口聊起学校趣事、聊起梦想。用一餐好菜化解情感隔阂,餐桌成了亲子交流的重要场所。
少年心事,如何守护?连日来,记者在多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走访。从校园里的情绪训练课程,到家庭餐桌上的沟通“革命”,学校、家庭、社会正携起手来,守护青少年的“心”世界。
上好一堂心理课,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5月7日,郑州市第八中学的学生们收到了“五月幸福行动”日历。日历上,每天标注着一件颇具治愈感的小事,配着相应插画,让人心情愉悦。
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小学,一堂“跟坏脾气说再见”的心理健康课正在进行。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吹气球、偶尔的气球爆炸等体验,直观感受“坏脾气”,并探索合理宣泄情绪的“法宝”。
在我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打独斗”,携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并举中,缤纷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越来越多的课堂。
郑州外国语中学打造“开心农场”,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疏解不良情绪;郑州市第六十四中学开发美育课程“我的心理能量书签”,丰富精神、温润心灵。
心理课程如何开得更好?
郑州市中原区特别引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专家项目,在清华大学专家团队指导下,以12所项目校为基地,研发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向全区进行辐射。如今,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的“成长力”课程、郑州市第五十二中学的“蜻蜓”课程,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心理课。
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让课程育人功能落到了实处。
建好一支队伍,协同育人体系化
“贴后背!”在欢快的口令声中,“哪吒沾沾乐”游戏快速暖了场。
这是郑州市金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研工作会上的一幕,全区中小学近200名专、兼职心理教师一同教研,分享经验。这样的片区教研每学期都会进行,构建起就近协同的“朋辈成长圈”。
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师资队伍是核心。
我省连续4年共组织9680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骨干力量通过线上线下参加全国示范培训,同时依托“国培”“省培”等平台分层次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连续8年实施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对全体班主任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积极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队伍。
守护少年“心”世界,光有教师队伍还不够,家校牵手,才能更好擎起成长晴空。
郑州市中原区互助路小学育贤校区设置15分钟“心灵驿站”:教师以心情涂鸦等趣味形式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家长每天进行“亲子倾听时刻”,双线并行的温情陪伴,让“发现—回应—跟踪”形成闭环,实现师生亲近、家校共情。
这只是我省多部门、多系统联动,共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缩影。
家校携手,我省成立河南省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专业团队,加快“教联体”建设,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医教携手,协同医疗机构,组建省级心理援助服务团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校社携手,团省委、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联合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村(社区)行动,2022—2024年,全省共建成446个“青翼家园”,让心理健康教育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浸润”。
防范关口前移,问题监测精准化
“谢谢您,我心里敞亮了很多,看来也不全是孩子的问题,我的教育方式也要改变……”5月8日,安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服务热线志愿者接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近1个小时的通话中,这位家长讲述了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解开心结。
这是热线开通以来的一次普通咨询服务,而这样的服务每天都会提供,以期帮助更多的人。
在我省,建立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89个,学校开设心理信箱18057个,通过积极创新工作载体、拓宽服务渠道,及时解答少年心事。
如何更好搭建心理健康“防火墙”?
郑州市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档案,定位关键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安阳市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联动机制。专家团队和热线平台进行市级统筹指导,完善了“学校、年级、班级、朋辈”四级预警网络,制定了快速反应预案。
近年来,我省校园预警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各校建好用好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开展“一对一”有效心理疏导帮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如今,教师放下“问题视角”,用成长的眼光读懂了青春期的阵痛;家庭走出“成绩单焦虑”,重拾情感联结的温度;社会放下偏见,让“心理求助”像感冒就医一样自然。
在河南,学校、家庭、社会携手编织一张“有弹性、有温度”的支持网,网住成长烦恼,让少年的心事铺满阳光。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