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籍作家笔下的河南丨读李佩甫《生命册》 访今日许昌 和岁月一起感悟古都嬗变
航拍下的许昌清潩河游园。魏暄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王平
“平原”是什么?对李佩甫先生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沃土,是一方精神家园,也是一片写作的领地。
年逾七旬、头发斑白的李佩甫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始终扎根中原大地,坚持以理想光芒照耀下的批判精神来透析社会、透析人性,通过湿润、诗意而又蕴含意味、富有力量的语言,绘就了中原农民的生存史、进城者的精神史和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我是一粒种子。”这是《生命册》开头的一句话,写的是书中主人公吴志鹏——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的心理状态,也像是李佩甫的内心独白。10年前,这位许昌籍知名作家在继作品《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凭借“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册》,夺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文学是以具象的社会生活为参照,穿过时间的迷雾,把尘封在生活深处的认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像是一种在时间中的打捞过程,没有对这块土地的深刻理解和爱意是无法打捞的。”《生命册》中,既有对农民生存境况的工笔描摹,亦有对“乡人”离开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写的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成长史,更是在书写“特定地域‘植物’与‘土壤’的丰富性”。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李佩甫坦言:“像《生命册》一样,我的作品中,许多故事的源泉在故乡,许多情节的内容在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永远是精神上的依托。”
“青砖黛瓦的房舍,古香古色的街道,还有百年护城河的潺潺流水、弯弯小桥……”在李佩甫的笔下,许昌既有着熟悉的浓郁乡土气息,也是“魏基昌于许”的三国名城,“因为有曹魏文化的底蕴,这个城市是有尊严的城市。”
以“古”闻名,以“新”出彩。今朝许昌,以全省第13位的土地面积、第12位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省第一方阵的经济总量;上万家工业企业“云端”起舞,500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弄潮,工业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三,综合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二,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新风并存。
“阅读是丰富自己、清洗人生的最佳途径。”李佩甫表示,“我的人生得益于阅读,它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吃到了‘面包’,文字里的面包。”如今的许昌城,因为街头巷尾建设的一个个“智慧阅读空间”,氤氲着满城书香。不仅如此,许昌市民从市内任何一个居民小区出来,步行不出15分钟,就能找到一个健身休闲的游园或绿地、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便民阅读书屋、一个生鲜便利店、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圈”出美好生活,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使许昌城市宜居度指数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许昌,这座承袭千年曹魏血脉的城市,一座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城市,正从历史中走来。
作品简介:《生命册》是李佩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平原三部曲”的终结篇。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自省书,更是主人公50年的心灵史。在中原文化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它以乡村与都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描述时代更迭的波澜壮阔、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不可捉摸。这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小说,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与命运的杰作。《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