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黄河边激荡 当代表达与古典叙事交织奔涌
在黄河边,四位作家畅谈文学。从右至左分别是:艾玛、张楚、谢有顺、肖克凡
奔流浩荡的黄河,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玥颖 孟月/文 宋亚猛/图
站在黄河的堤岸上,脚下是绵延千年的泥沙,耳畔是亘古不息的涛声。5月11日,作为2025当代文学之夜的特别活动——顶端无界文化沙龙“黄河对话”在郑州黄河滩地公园南裹头观景点举行。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楚,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肖克凡,青岛文学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艾玛,围绕“黄河回声”话题展开交流。
当代叙事中,不能丢失黄河的野趣
黄河是地理课本上的一条曲线,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头涌动的乡愁,文学正以笔为舟,载着这条河流的悲欢与荣光,驶向更广阔的时空。
“亲眼看到黄河,和从电视和小说中看到是不一样的。”张楚曾来过郑州段的黄河,那时他将对黄河的印象写进散文《黄河里的一棵树》中,他写一棵倒下的树,努力地与黄河水面保持着一种即将拥抱却没有拥抱的姿势,“我还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一棵树”。
再一次来到黄河,张楚发现两岸长满了漂亮的野花野草,市民们都带着孩子遛弯,生活安乐,这是黄河两岸幸福且有趣的变化。
“黄河的水清了许多!”艾玛感慨,在她看来,黄河不仅带来了地貌的改变,也孕育了当地的文明,黄河文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原人坚定不屈的品性。
她拿黄河鲤鱼举例子,“在黄河中生长的鲤鱼,比我们南方小池塘中鱼的肉质更有韧性,满身都是肌肉”。从一条口感鲜美的黄河鲤鱼中,艾玛仿佛也看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
“当代创作者有责任凭借当下的见识与视野去展现黄河,但同时不能丢失黄河所蕴含的野趣与情趣,这些正是黄河文化基本价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肖克凡说。
个体记忆与万古长河因文学交汇
黄河始终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叙事对象,但她的面孔并非一成不变——古典诗词中,她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阔;现代作家笔下,也有苦难与抗争故事的交织;在千万网友眼中,她还可能是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
在肖克凡看来,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古代人们对黄河的情感表达,与当今高科技影响下的情怀一定有所区别。“我们对黄河的认知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拓展,与古代对黄河的表达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从《诗经》的一句“关关雎鸠”,艾玛看到了曾经黄河岸边的景色,那时候的黄河一定是水草丰茂的,所以人们才会有闲情逸致,才会有委婉优美的感情。
“注入黄河的很多河流即便它的源头细小,在众多支流的汇聚之下,最终也能成为奔涌的大河。”谢有顺从河流中感悟人生,“这样的思考,能让我们珍惜每一次细微的成就,也珍视一个民族每一点滴的进步,这正是河流给予我们的启示。”
比起泡沫,人更要做沉潜的石头
“写作应该有‘野气’,那是生命原始的本能,是去和世界万物接触,增强自己感受世界的能力。”张楚认为,当下人们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与电子产品产生许多联系,但人类的眼睛更应该朝向宇宙,望向更开阔的天空,虚拟中的接触,终究无法比拟现实中人们灵魂之间的交往与碰触。
对于张楚来说,写作更重要的作用是自我沟通和精神舒缓,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AI是否会替代作家写作这个问题并不感到焦虑。
“人工智能说到底还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谢有顺说,人类在与世界的实时对话中产生的真实情感,是人类最珍贵的存在特征,这恰恰是机器所缺失的。
“作为文学写作者,我们不仅要向先贤学习,更要向河流学习。”谢有顺总结道,“黄河奔涌时,浮起来的是泡沫,沉下去的是石头。若想成为沉潜的石头,就需要定力,用自身的重量对抗随波逐流。”
活动尾声,黄河泛起粼粼波光,两岸茂盛的植被恰如文学长河的生长,既扎根于沉积千年的文化层理,又昂首迎向新的时代浪潮。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