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护理人绝活图鉴丨袋鼠式护理、家院共育 她们为患儿建立生命通道

2025-05-12大河网

写在前面:

妙手飞针、闪罐快手、会读心术……身怀这些绝技的不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而是战斗在救死扶伤一线的护士,5月12日是“南丁格尔”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近“身怀绝技”的他们,来看看他们鲜为人知的“职业超能力”。

大河网讯 为什么选择护理行业?估计一千个护理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理由,而当记者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新生儿重症科护士长崔璐璐这个问题时,她的答案是:“因为觉得‘白衣天使’的称谓很高尚。”

始于“高尚”的护理之路

今年是崔璐璐工作的第15个年头,当初因为“白衣天使”这个高尚的称谓,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护理行业。“我觉得医务人员不仅能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尊敬和爱戴。”崔璐璐笑着说。

不过刚开始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第一次上解剖课,崔璐璐就被“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第一次上解剖课看到‘大体’老师的标本时,虽然提前做足了心理准备,但还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惊吓,不过对工作的使命感,让我还是认真地学习完了那堂课。”刚踏入工作时遇到的“磨难”,如今说出来已是云淡风轻。

工作中难免有“磨难”,但收获成就时的满足感更多:“当我们把四五百克的超未成熟儿救治成功,出院时家属抱着四五斤重的孩子表达感谢时,看着孩子肉嘟嘟的小脸,我们作为孩子住院期间的‘养父母’,真心地为这个坚强的小生命感到开心,医务人员日夜的抢救和守护是值得的。”崔璐璐说,“还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2023年护士节那天,当时有一位特殊的早产儿,全身出血点,宫内脐带严重扭转,形似麻花,并且患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普通的静脉留置针不能满足患儿的抢救需求,经过全面评估,我们团队成功为这例疑难患儿超声引导置入脐静脉置管,建立了一条生命通道,患儿抢救成功,平安出院。”

用绝活为患儿建立“生命的通道”

新生儿患者需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所以就更需要护理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更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有爱心的照顾,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我们曾经收治个‘巴掌宝宝’,26周就出生了,出生时身体只有巴掌大小,呼吸很艰难,皮肤青紫色,血管清晰可见,在治疗周期内,宝宝需要静脉补充营养,但是早产儿血管发育不完善,在没有手指粗的四肢上找到细如发丝血管并进行PICC穿刺置管是非常有难度的,我们专业的PICC置管护理人员经过超声引导精准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并一次置入成功,为患儿建立了‘生命的通道’,并且在置管后进行随访,减少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保障患儿的安全和护理质量外,我们很重视人文关怀,‘做有温度的ICU人’是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护士会手把手教患儿家长喂奶、拍嗝、换尿布,每一个护理的细节都会讲到位、反复讲。”在医务人员、患儿家属和“巴掌宝宝”的共同努力下,经过NICU全力救治,孩子的生命体征日渐平稳,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体重增加到了3000克,各项指标追上了足月新生儿,康复出院。

据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新生儿重症科还开展了“袋鼠式护理”、“家院共育”等延续护理服务,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并教会家属护理早产儿的注意事项和重点难点,降低患儿出院后家属护理困难的焦虑情绪,也降低患儿出院后重返医院的概率。

用特殊技能记录患儿的康复历程 

“除了传统的护理技能,我们的护理人员还有‘特殊技能’:拍照。在提前征询家属同意的前提下,我们会记录超未成熟儿住院期间的每个阶段,记录下他们从住院开始一直到康复之后肉嘟嘟的可爱样子。”崔璐璐说,“将患儿每个阶段的照片拍成视频之后,在患儿出院时,我们会把这个视频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家属,孩子出院之后,有些家属会经常给我们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

“每次有患儿出院,就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崔璐璐说,“往后我们也会一如既往把优质服务细致化,为患儿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护理服务,让家属在整个就医过程中充分感受医院的人文关怀,努力做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孙振恒/文 张谷臻/海报)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