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规范地名管理守护文化根脉 河南拟修订地名管理办法正征集意见中

2025-05-13大河网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为加强地名管理、传承历史文化、服务社会发展,河南省政府近日公布《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旨在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地名管理体系,通过规范命名规则、强化文化保护、严格执法监督,全面提升地名管理的法治化与现代化水平。此次修订不仅对地名命名、更名、使用等环节提出更严格规范,更首次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引发关注。

商丘永城,因为城池屡遭水击而不破,所以被命名为永城,以示祥瑞。

河南地名文化底蕴深厚

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属于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地名命名、更名过程中,人们的社会价值、文化取向等思想观念自然会融入地名中,因此优秀传统地名蕴藏了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安阳,安指安定的意思,与危相对,阳是太阳的意思,与春相连,寓意生机盎然,生与春都是吉祥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军攻占魏国的宁新中邑后,襄王将其改名为安阳以寄托宁定繁荣的期望,两千多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许昌,原名许县,三国时魏文帝以魏的业基昌盛在此将之名许昌县。商丘永城,最早是隋代置县,因为城池屡遭水击而不破,所以被命名为永城,以示祥瑞。信阳固始,汉代取其“固久之固,当自此始”的意思置县,表示绵延子嗣吉祥的意思。

  由于地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继承性,很多在社会其他领域已经难觅踪迹的社会观念、地理特征、语言习惯沉淀在地名中,让今天的人们还能了解到历史上多彩的自然、文化现象,这使老地名成为人类文明的记忆。

例如,驻马店西平,最早是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还有商丘,是上古帝王之都,颛顼、帝喾的都城,因地应商星,故得名商。帝喾子契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是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后商人先后迁都于西亳(今偃师)、殷(今安阳)等地,原都便称为商丘。

  河南见证了古代华夏文明的巅峰与辉煌,这些地名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灯塔和坐标,向华夏子女昭示中华文明的来处。

尽管“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但地铁站却保留了“祭城”。

“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引发的官司

地名照亮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回家之路,对地名的守护让几位市民与所在地政府对簿公堂,甚至惊动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这样的事恐怕并不多见。

据《河南商报》报道,2015年6月份,河南郑州将 “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2015年9月份,郑州市民朱广义等人将郑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改回原路名。

该案件经历一审、二审,最终来到了最高法。四原告认为,“祭城路这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名,还涉及再审申请人的历史传承、文化认同、乡愁情结、灵魂归宿等精神文化权益,这种具有类似人身权性质的特殊的精神文化权益,是再审申请人的一种合法权益,当然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最高法认为,几个个人针对地名更改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固然承载着家族、地方甚至民族的情感自尊,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主观诉讼模式之下,又显然属于难以承载之重。不可否认,地名更改的乱象不仅“损害了地名文化,割断了历史文脉”,也呼唤着地名管理更加法治化。

对此,最高法方面建议,如果能为地名更改中的公民参与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救济,如果能为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等行政决策设置一个犹豫期,让公民或者有关社会团体在相关行政决策真正付诸实施之前能够有机会提起一个预防性的禁止诉讼,无疑将会减少盲目决策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财政成本。

公开征求《办法》意见建议。

《办法》凸显对地名文化遗产的“前置保护”机制

当年最高法的建议,在《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得到了体现。

《办法》特别强调公众参与,譬如,修订草案特别强调公众在地名管理中的角色:命名更名需“听民意”:除专家论证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可提出申请,并需提交社会意见报告。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支持开发地名文创产品,推动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激活公众对历史地名的认同感。

若“祭城路”更名发生在《办法》实施后,相关部门必须组织专家论证其历史价值(如商代遗址关联性);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如通过听证会或网络公示);若未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则需补充申报材料;若已列入名录,则更名需经省级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办法》对此类事件提出明确约束: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未经充分论证不得轻易更名。新规要求,更名需提交社会影响评估、专家论证及公众意见报告,确保决策科学透明。”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符号。未来类似更名需兼顾历史传承与公众情感,避免‘去历史化’倾向。”

规范命名与更名 避免“大、洋、怪、重”

《办法》明确,地名命名需遵循“含义明确、健康文明”原则,禁止使用生僻字、繁体字及不规范文字,严格限制以人名(含国家领导人、文艺角色)、外国名、企业名或商标名作为地名。省内重要自然地理实体、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不得重名或同音,确保地名的唯一性与辨识度。  

对于地名更名,《办法》强调“非必要不更名”,因行政区划调整、城乡建设等导致名实不符时方可申请更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原则上不得变更,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地名需优先恢复使用。  

强化标准地名使用 推动数字化管理

《办法》规定,依法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其罗马字母拼写须符合《汉语拼音方案》规范。标准地名须强制应用于交通标志、公文证件、地图出版物等八大场景,违者最高可处1万元罚款。

同时,县级以上民政部门需推动地名信息数字化建设,实现国家地名信息库动态更新,并纳入政务协同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地名标志智慧化升级 破坏行为将追责  

在标志设置方面,《办法》要求地名标志与城乡建设同步规划,符合国家标准(GB17733-2008),鼓励推进智慧化更新。

明确标志维护责任分工: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标志由民政部门管理,公园景区、专业设施标志由管理单位负责。对擅自破坏、涂改地名标志的行为,最高可罚款5000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责。  

守护历史文脉 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办法》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挖掘古城、古镇、古村落等历史地名,符合条件的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优先恢复或唤醒已消失的历史地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开发,推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培育公众保护意识。  

严格执法监督 违规命名可取缔  

《办法》明确,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对擅自命名或更名的单位责令整改,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取缔并通报批评;第三方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最高禁业5年。此外,对未规范使用标准地名、损毁标志等行为均设定了明确罚则,形成管理闭环。  

新规计划2025年施行 旧办法同步废止

根据《办法》,新规拟于2025年正式施行,2013年发布的旧版《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将同步废止。目前修订草案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省政府官网或邮寄方式提交建议。  

  新规亮点

1. 命名规则更严格:禁止使用人名、外国地名、企业名称等作为地名,避免重名与同音,确保地名“名实相符”。

2. 文化遗产保护升级: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对古城、古镇、古街巷等历史地名开展挖掘考证,优先恢复使用消失的历史地名。  

3. 数字化管理赋能:推动地名信息纳入国家数据库,实现共建共享,提升地名服务智能化水平。

网友热议: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要尊重城市多元性

从“祭城路”更名“平安大道”到地铁1号线“丁楼”站名的定夺,地名的更改和确定总是网友关注和热议的焦点。

@中原文化守护者:“终于等到这一天!郑州的‘曼哈顿’、洛阳的‘加州1885’这些洋地名早该清理了。地名是城市的文化基因,用外国名字只会让城市失去灵魂。新规明确禁止洋地名,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也是给下一代留下真正的历史记忆。”  

@游泳的鱼:“一路多名的问题太头疼了!明明是同一条路,换个区段就改名,导航都容易出错。新规要求统一名称和用字,这才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支持政府用法治手段规范乱象!”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一刀切”限制了文化的包容性。

@郑东小伙儿:“文化自信不是闭门造车!‘奥林匹克公园’‘白求恩医学院’这些名字不也用得很好?难道都要改成‘嵩山体育场’‘华佗医学院’?禁止所有洋地名,反而显得狭隘。”  

也有网友认为政策虽好,但执行才是关键。

@市民老李头:“2013年就出台过类似规定,结果‘曼哈顿’至今还在用。这次修订若没有强约束力,恐怕又是雷声大雨点小。”  

律师行业从业者小李也有类似的担忧,他说:“新规要求命名前需听证,但实际操作中普通市民参与渠道有限。比如楼盘备案只需向民政部门报备,公众意见能否被重视?程序正义不能流于形式。”  

 @杨树上的羊:“与其纠结名字,不如加强文化教育。比如在洋地名旁标注历史渊源,既保留国际感,又传播本土文化。比如‘威尼斯小区’旁立牌介绍河南水乡历史,岂不两全?”

@故乡是一条路:“改名不如先管好重名!郑州‘龙湖’‘龙子湖’‘龙湖镇’傻傻分不清,先把这些理顺再说吧!”  

网友争议聚焦于文化传承与开放包容的博弈。支持者视新规为“文化正名”,反对者担忧“矫枉过正”,而更多人呼吁柔性执行与公众参与。如专家所言:“地名管理需在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要尊重城市多元性。” 未来,河南如何将政策落地,避免沦为“纸上谈兵”,仍是考验治理智慧的关键。

相关做法:让小地名助力乡村大发展

许昌市依托地名数据库建设,将2.1万条乡村地名信息纳入“数字乡村”平台。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上传助农惠农兴趣点地名7000余条。全市37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67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00余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以及民宿、农家院、采摘园等逐步实现采集上图,为快递进村、网格管理、应急响应提供精准坐标。

相关专家表示,许昌市创新“地名+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地名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建立“地名溯源+产品溯源”双认证体系,注册“禹州钧瓷”“许昌腐竹”“鄢陵蜡梅”等地理标志商标,加大对“望田菠菜”“石象豆腐”“王洛猪蹄”“榆林花生”“刘门柿子”等乡字号、土字号地名标识品牌的培育宣传,这种做法值得全省各地学习借鉴。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