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绝活图鉴丨“腹上玫瑰”的守护者:造口专科护士的20年坚守
写在前面:
妙手飞针、闪罐快手、会读心术……身怀这些绝技的不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而是战斗在救死扶伤一线的护士,5月12日是“南丁格尔”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近“身怀绝技”的他们,来看看他们鲜为人知的“职业超能力”。
大河网讯 在普外科病房里,有一群特殊患者——因肿瘤等疾病接受造口手术的“造口人”,他们腹部绽放的“玫瑰”,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也牵动着国际造口“设计师们”的心。
从“责任”到“专科”:二十年深耕造口护理
2005年刚接触造口患者时,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六病区副主任护师、国际造口治疗师王慕蕴也曾忐忑,但患者对生命质量的渴望让她毅然选择深耕这一领域。从基础护理到疑难处理,从病房指导到上门问诊,她用二十年时光将自己打磨成造口护理领域的“特种兵”。
“普通造口护理大家都会,但当出现伤口感染、并发症时,就需要更专业的处理。”王慕蕴解释道。如今她不仅承担科室疑难病例会诊,更会将护理方案通俗易懂地分享给他人。
在护理实践中,王慕蕴还“手把手”地对病人家属进行指导。住院期间进行“手把手”教学、出院前家属实操考核、24小时在线答疑微信群、定期上门回访服务……两个满员微信群、数十位私信患者、每周数十条咨询记录,见证着她“超越病房”的守护。
“造口改变了排便方式,但不应改变生活品质。”她常鼓励患者,“该上班上班,该社交社交。”
一把“弯剪”成为“设计师”们的必备武器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造口伤口门诊还有一位“造口师”,她将这份职业亲切地称为“设计师”。
对于造口患者而言,术后生活的质量与造口位置息息相关。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一病区副主任护师、国际造口治疗师王红丽强调:“造口定位是术前设计的关键环节。”她解释,若造口位置靠近骨骼、肚脐或腰部弯曲处,患者日常活动时易出现底盘渗漏,导致护理困难。因此,国际造口治疗师需在术前通过测量尺为患者标记最佳位置——既要避开敏感区域,又需确保患者能自主观察、清洁,甚至在弯腰、下蹲时不受影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红丽展示了造口护理的“秘密武器”:一把特制弯剪。与传统剪刀不同,弯剪能精准修剪造口底盘的弧形边缘,避免毛刺划伤患者的造口。“每位造口治疗师都会随身携带这把剪刀,它是我们的职业标志。”她笑着说。
除了工具革新,护理理念也在迭代。王红丽回忆,2006年刚入职时,护理用品简陋,患者常因粘胶残留导致反复渗漏。“家属用镊子一点点清除胶痕,患者忍受疼痛,我们却束手无策。”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她许久的问题,王红丽进行了系统学习,然后通过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接纳“身体新伙伴”。
护士节寄语: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您如何看待这份工作?”面对提问,王慕蕴的眼睛瞬间明亮。“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发自内心讲。看到患者眼里的信任,是最幸福的时刻。”她把造口比作“腹上玫瑰”,将自己视为精心培育玫瑰的花匠。当患者学会护理技巧重归生活,当康复者主动为新患者传授经验,这种新型的“传帮带”让她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了升华。
“我特别喜欢ET(国际造口治疗师)这两个字母,上学时,老师说这是外星人的简称。”王红丽说,“虽然我们不是外星人,也没有超能力,但是我们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给患者减轻很多痛苦。所以我对自己的这个专科,挺有成就感的。”
在国际护士节,王慕蕴送上了真挚祝福:“愿每位护理同仁做简单的事,当温暖的人。患者的每声道谢、每次信任的托付,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在她看来,护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上,更在于让每个遭遇生命寒冬的患者都能感受到医者仁心的温度。
从青涩护士到专科专家,二十年光阴流转,两位“造口人”始终守护着那些“腹上玫瑰”,让造口患者重新积极拥抱新生活。(王苑 张谷臻)
编辑:祝萍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