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电诈迷局”
河南日报记者 王斌
网上交友,素未谋面的“红颜知己”频频向你表达爱意;投资理财,“理财经理”告诉你小额投资、大额回报;刷单返利,动动手指就把钱赚;网络抽奖,你是那个获得万元大奖的幸运儿……遇到这些好事儿,你敢相信吗?千万别上头,这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极有可能是你遇到了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和短信等电信网络技术手段,编造虚假信息或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进行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数据显示,去年一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万件8.2万人,同比增长26.7%;检察机关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起诉7.8万人,同比上升53.9%。电信诈骗高发多发、形式多变,已成当今社会一大“毒瘤”,严重威胁社会安定与人民财产安全。
电信诈骗团伙是如何做局的,怎样进一步完善立体化反诈体系?记者为您起底电信诈骗的那些事儿。
【做局】
电信诈骗是骗子精心设计的“做局”游戏,从诞生之初,它便带着精准的“人性算法”。
记者梳理发现,电信诈骗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刮刮乐中奖”“赌马奖金”等名义,通过电话诱骗受害者缴纳“手续费”“税金”。随着技术发展与打击力度升级,诈骗手段逐步升级为冒充公检法机关、伪装熟人等更具迷惑性的形式。鉴于我国警方对电信诈骗犯罪打击力度加大,犯罪团伙近年来呈现跨境转移趋势。
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为电信诈骗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诈骗分子藏匿技术平台之后,身在万里之外,却能悄悄“掏空”你的钱包。
洛阳单身青年小张就遭遇了婚恋交友类诈骗。一天,他的QQ突然收到一条好友申请,见对方头像是个美女,小张想都没想就通过了。接下来,“美女”每天向他嘘寒问暖,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很快确定情侣关系。随后,“美女”称她最近正在投资理财,稳赚不赔,并向小张推荐了一款理财软件,此时的小张早已被爱情冲昏头脑,卸下了防备,先后向该理财软件“投资”20余万元。在被“美女”拉黑后,小张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诈骗分子除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还自行开发木马程序,远程控制受害人的手机或电脑实施诈骗。”周口市公安局电信诈骗侦查支队民警朱林说。
近日,周口某公司会计小刘误点了电子邮箱里的钓鱼邮件,电脑被植入木马软件。诈骗分子在后台监控其与公司老板的聊天信息,模仿老板的聊天习惯。随后,利用技术手段,“复刻”了一个与其老板头像、微信名一模一样的微信号,加上其好友。诈骗分子瞅准老板出差不在公司的时机,通过微信催促小刘向某账户转账,小刘对老板的身份丝毫没有起疑,向指定账户转账200余万元。后经警方查实,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省公安厅刑事侦查总队民警邓学伟介绍,目前,电信诈骗不断更新迭代,呈现复合型的特点,如“网络交友+投资理财”“招聘兼职+网络刷单”等,诈骗分子精心做局,将各种骗术多元组合,让人防不胜防。
这些骗局中,骗子无一例外善于伪装,或冒充受害人的领导、熟人,或假托善解人意的美女、掌握内部消息的理财顾问、威严的公安民警等,一步步引诱受害人入坑。
【识局】
在警方发布的真实案例中,总能看到这些“套路”:受害人有贷款需求,碰巧就接到了诈骗分子打来的电话,承诺“低利率,放款快”;老人手中有笔养老钱,想投资,便有人主动推介“低投入、高回报”的理财产品信息;游戏发烧友想买游戏装备,恰好有人低价出售。
世界那么大,骗子是如何精准找到那个有着特定需求的人的?
一名因网络贷款诈骗被警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吴某讲述了他们的“选人”之术。
诈骗分子也有自己专攻、擅长领域:有的擅长网上贷款类诈骗,有的擅长刷单返利类诈骗,有的擅长网络购物类诈骗。在某一领域,他们会长期经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灰色“赛道”。
以网络贷款诈骗为例,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取近期在网上有过贷款记录的用户信息,这些是他们行骗的目标群体。然后诈骗分子会通过打电话等形式向对方推介“贷款产品”,等对方表现出明显兴趣后,再通过精心设计让受害人心甘情愿转账。
“骗术多到数不清,无论你是老年人还是青年学生,无论你受教育程度低还是高,骗子总能‘看人下菜’,精准行骗。在骗子眼中,骗术万千,总有一款能骗到你。”郑州市公安局管城分局反诈大队民警李战全说。
极具讽刺的是,部分受害人竟然对骗子深信不疑。面对上门劝阻其转账的公安民警,有人自信地说:“我不信你们的,我不可能被骗。”“我已经拿到返利了,这还有假?”更有甚者,在骗子遥控指挥下,专门预订房间进行转账操作,以躲避公安机关的上门劝阻,待意识到被骗后追悔莫及。
那么,骗子在骗到钱后是如何分赃的呢?据了解,受害人将钱款转到特定账户后,该账户再转款至二级、三级甚至到五级账户。随后便有早已准备好的人员在线下银行网点将钱取出,他们被称为“跑分人员”,这些人是诈骗集团洗钱的重要一环。
随着警方“断卡”行动深入推进,各大银行对银行卡的管控日趋严格。同时,国家加强了对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渠道转账行为的监管,线上洗钱逐渐有线下化趋势。即诈骗分子在线上行骗成功后,要求受害人通过线下邮寄现金、邮寄黄金,将快递邮寄到特定地点后,会有专人取走。
通过即时配送渠道传递钱款、远程操控特定人员上门取件后要求其放到特定地点等手段也很常见。
在骗子诈骗流程中,还有一群帮信人员。他们将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互联网账户出租或售卖给诈骗分子使用,这种行为可能已经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李战全提醒,“帮信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切莫因为蝇头小利而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破局】
“你是假警察吧,钱我不要了,你们分了吧!”去年10月,接到警方电话通知其领取被骗钱款时,王先生带着戒备的语气挂断了电话,他直言“被骗怕了”。民警返还资金受挫,却很欣慰。全民反诈意识正在悄然提升,这与相关部门破局的努力密不可分。
反诈法治体系持续完善。2022年12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聚焦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领域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施行,明确了金融、电信、互联网行业的协同责任。该法的实施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震慑,更是推动行业自律、提升全民防诈意识的法治利器。
反诈基础建设持续强化。目前我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反诈中心,依托技术手段,深挖大数据潜能,在案件研判串并、窝点锁定、精准抓捕等方面发挥重要实战作用。反诈民警7×24小时值守,做好反诈监测预警,与社区民警联动,开展电话劝阻或上门劝阻,全力确保人员不受骗、资金不损失。
反诈协同治理机制纵深推进。公安部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紧急止付机制,目前该机制已在全国推广。一旦确认报案人被骗属实,紧急止付机制会立即启动,对涉案银行卡采取冻结措施,最大限度为受害人追回被骗资金。省公安厅联合省通信管理局及电信运营商,已将国际及港澳台短信接收业务办理调整为依用户申请开通,国际及港澳台短信接收功能默认为关闭状态。境外呼叫电话业务也即将默认关闭状态,从源头遏制境外诈骗短信、电话引发的电诈案件。
反诈防线全面筑牢。公安部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及时向可能正在遭遇电信诈骗的人群发出预警。我省依托每年的全民反诈集中宣传月活动以及“一村(格)一警”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覆盖面广的优势,发动公安民警走进社区、农村、家庭、企业、学校,通过以案说法等形式向群众普及反诈知识。
反诈专项行动密集推出。“雷霆”系列行动全面打击各类电诈违法犯罪;“断卡”行动向“卡贩子”凌厉亮剑;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守护老年人的养老钱。
涉案资金追缴返还精准发力。公安机关通过线上冻结返赃、线下打击追缴等方式,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追赃挽损,坚持能返尽返、能快就快,及时向被骗人返还受骗资金。
多维度、立体化的反诈体系日臻完善,防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在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郑会霞看来,反诈不只是治安整治,而是折射社会治理能力的系统工程。诈骗猖獗背后,是个人信息泄露、数字鸿沟扩大、社会信任危机交织等治理短板,需从技术防护、法律严惩、教育预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发力。
当每个人都能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清醒认知看待诱惑,以“事出反常必有妖”的警惕心去核实信息,以“不贪便宜不吃亏”的朴素智慧拒绝利诱,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精神识破骗局,反诈战争才能真正迎来胜利的曙光。
编辑: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