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Global Talk丨河南的博物馆这么多,确定不来逛一下?

2025-05-18大河网

大河网讯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原大地数百座文化殿堂以创新姿态敞开怀抱欢迎游客参观浏览,从沉浸式线下特展到云端数字漫游,从非遗手作市集到亲子考古工坊,九曲黄河孕育的文明密码绽放全新光彩。作为文物大省,河南的博物馆里究竟藏着多少惊喜?听听外国朋友们怎么说!

“博物馆是我了解河南的窗口。”波兰朋友马宇甜(Magdalena)说。河南为什么简称“豫”?郑州地铁吉祥物“晶晶”的设计为什么以大象为原型?马宇甜在河南博物院找到了答案。走进河南博物院,首先看到的就是雕塑《华豫之门》,中原先民推开两头大象,预示着中华的文明之门就此打开。“在数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栖息着许多野象,大象因此成为最具河南地域特征的文化象形符号,河南因此被称为‘牵象之地’,这便是象形字‘豫’的来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马宇甜说。

图为马宇甜在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展柜中琳琅满目的文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我一直对中国的乐器情有独钟,所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贾湖骨笛。导游介绍,贾湖骨笛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笛’。”阿根廷驻华使馆领事助理丹尼尔·埃斯库德罗(Daniel Ernesto Escudero)表示,贾湖骨笛是他最喜欢的展品。

当传统文物邂逅现代科技,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便上演着一场场奇妙的 “古今对话”。借助VR、AR、全息影像等技术,河南博物院展柜中的静态文物变得可感、可知、可触。“多样化的展示方式是优秀博物馆的必备特质。河南博物院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人能直观感受文物之美。”丹尼尔说。

图为阿根廷驻华使馆领事助理丹尼尔·埃斯库德罗接受记者采访。

踏入殷墟博物馆,便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商代文明深处的时光之门,在甲骨的世界里漫步,一场与三千年前古老文明的深度对话就此拉开帷幕。“文字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了解过去人们的思考和感受。当看到甲骨文记录的一些内容与现代人类感情相通时,我深受触动。这就是为什么从全球文明的角度来看,文字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英国伦敦大学古代史教授莱娜·鲁宾斯坦(Lene Rubinstein)感慨道。

德国学者托比亚斯·希尔施(Tobias Hirsch)在参观殷墟博物馆前就对商文化颇有研究,曾与复旦大学的王兴教授探讨过商代的甲骨占卜、天文学,以及商朝的政治结构等话题。然而此行让他了解了商代日常生活的物质方面,例如青铜铸造等,大大加深了他对商文化的理解。

图为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青玉牙璋。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同样在莱娜·鲁宾斯坦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告诉记者,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设计融入了美学理念,科技展览也十分出色,不仅让古代文物更加生动,还提供了独特而难忘的参观体验。在参观过程中,莱娜·鲁宾斯坦对青玉牙璋情有独钟。在她看来,这件文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日本网红朝比菜(Riona Asahina)点赞东城垣遗址博物馆的交互体验;巴基斯坦留学生珂茉珂茉(Komal Rani Narejo)在牡丹瓷博物馆制作永不凋谢的牡丹花;埃及朋友贝尔(Mohamed Elbleihy)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被仰韶文化所折服;白俄罗斯女孩儿卡佳(Katsiaryna Pachtalyonava)在禹州市博物馆触摸钧瓷窑变的绚丽釉色……

在河南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藏着无数宝藏博物馆,它们宛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照亮了河南乃至华夏文明的漫漫长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与魅力。(张雅涵)

编辑:陈静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